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老子道德經註譯    P 55


作者:老子
頁數:55 / 69
類別:中國哲學

 

老子道德經註譯

作者:老子
第55,共69。
本章包括兩層內容:一是講「道」的偉大;二是講法寶的妙用。有學者認為這二者之間沒有聯繫,毫不相應,顯然是它章錯簡,認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我們的看法與這種主張有些區別,認為這兩層次前後呼應,有內在聯繫。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說,天下人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我這個偉大的「道」有什麼護身的法寶呢?這就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難道不是兩層意思的內在聯繫嗎?「慈」,包含有柔和、愛惜之意。四十章講「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五十二章講「守柔曰強」;四十五章講「清靜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靜勝牡」等內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範圍之內。「無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個名詞則是「無為」。「慈」是三寶的首要原則,用慈進攻可以得勝,退守則可以堅固。如果上天要救護誰,就用慈來保衛他。

「儉」的內涵有二層,一是節儉、吝惜;二是收斂、剋制。五十九章講「治人事天,莫若嗇」,與這裡的「儉」是相同的含義。儉即是嗇。他要求人們不僅要節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不敢為天下先」,也有二層涵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六十一章講「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講江海「善下」,都指不為天下先的意思。這符合于「道」的原則。總之,「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三寶」,是老子對於「道」和「德」的社會實踐意義上的總結。老子身處戰亂,目擊了太多的暴力殘酷場面,深深地感覺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因而才極力加以闡揚。



  
68章:

善為士者①,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②;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③。

[譯文]

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註釋]


  

1、善為士者:士,即武士,這裡作將帥講。此句意為善作將帥的人。

2、不與:意為不爭,不正面衝突。

3、配天古之極: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說「古」字是衍文。

[引語]

這一章是專從用兵的意義上講戰略戰術的原則。其中心意思在於闡明上一章所講「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的道理。他要求人們不逞勇武,不輕易激怒,避免與人正面衝突,充分發揮人的才智能力,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以不爭達到爭的目的。老子認為,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古老的準則。

[評析]

本章的文字講用兵作戰的道理,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的學者,往往以此為論據。我們的意見是,老子就軍事現象,為其辯證法思想提供論據。事實上,軍事辯證法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或者說,本章內容既是講用兵打仗,又是講辯證法的道理,這樣理解,也無不可。但說到底,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那就極大麯解了它的內涵。下面,我們談談「善戰者,不怒」的問題。《孫子兵法火攻》寫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是說,國君不能因一時之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之氣憤而出陣開仗。這一軍事思想與老子在本章裡所講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戰爭是國力、人力的較量,也是智慧的較量。「武」、「怒」是軍事指揮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現。一旦「怒」上心頭,就會失去冷靜,也就不能客觀地分析、研究敵我雙方的優與劣,而以主觀臆斷和憤怒的情緒代替客觀實際,這種狀況將給國家和軍隊,帶來極大危害和災難。這樣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比比皆是。軍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衝動,平心靜氣地認真思考,細心分辨客觀現象,就可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得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69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①,而為客②;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③;攘無臂④;扔無敵⑤;執無兵⑥。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勝矣。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