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47


作者:馬黃
頁數:47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47,共471。
宋玉是屈原以後著名的楚辭作家。關於宋玉的生平,《韓詩外傳》、《新序》等書有一些零星的記載,但都太簡單,且彼此互相抵牾,未必是可靠的材料。唯一可靠的,現在看來還只有司馬遷在《屈原列傳》末尾所說的幾句話:「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參照宋玉的作品,宋玉是一個屈原的後輩,他向屈原學習,從事楚辭創作。而出身低微,出仕後並不得意:這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宋玉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賦十六篇,其篇目已不可考。然《楚辭章句》有《招魂》和《九辯》,《文選》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古文苑》有《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招魂》非宋玉所作,已詳前節。其餘十二篇,除《九辯》外,都是後人所依託,決不可信。《古文苑》中六篇,前人指為偽作,已成定論。《文選》中五篇由於它們的藝術成就較高,且對後世文學有不小影響,如「巫山雲雨」、「曲高和寡」等,成為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成語。因此,儘管前人作了不少的辨偽工作,提出了許多可疑的理由,但也還有人相信是真的。我們認為《文選》中所謂宋玉賦的體制、風格和語言都與楚辭迥異,倒和漢賦相近,這從辭賦的發展過程來看,在宋玉的時代是很難出現的。而且這五篇賦都作第三者敘述口氣,又直稱「楚王」、「楚襄王」,明為後人假托之詞,不是宋玉自作。綜上所述,宋玉作品流傳下來的只有《九辯》一篇,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

《九辯》是一篇優秀的楚辭作品。王逸認為宋玉「閔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大概是一種揣測之詞,事實上屈宋未必有什麼師生關係。《九辯》主要是作者抒發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例如說:「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毀譽之昧昧。」詩人對社會的黑暗是有比較明確的認識的。因此,他明白表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但宋玉沒有屈原那樣激烈的感情,所以調子很低沉。像詩中「願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等句,又可以看出他性格卑順軟弱的一面。



  
《九辯》在《楚辭》中也是一首長詩,共二百五十五句,其中雖頗多襲用屈原作品中的詞句,但在藝術上仍有它的獨創性。作為抒情詩,它不是以直接傾瀉詩人內心的激情來感染讀者,而是善於通過自然景物抒發自己濃厚的感情,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像開頭的一段: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寂兮收潦而水清。憯淒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忄廣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覊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作者在這裡把情與景交錯地寫出。他寫了蕭瑟的秋景,寫了遠行的淒愴和送別的愁緒,寫了貧士失職的不平以及覊旅的孤獨惆悵,這就使詩人的感情和自然景物互相襯托而融合為一。詩人之情雖是主觀的,但使人感到它是具體的;自然之景雖是客觀的,卻使人感到與詩人的感情是和諧一致的。宋玉就這樣進一步開拓了詩的意境,提高了詩歌的表情達意的作用,千百年來不少文人學士推崇這一篇作品,「悲秋」成為詩歌中不斷重複的主題,除了由於宋玉那種感傷情緒在特定的時期喚起他們的共鳴外,他們也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九辯》藝術上的這一特色。過去屈宋並稱,宋固不如屈,但無疑的宋玉是屈原藝術的優秀繼承者,他的作品對後世文學曾發生不小影響,在文學史上宋玉應該佔有一定的位置。

第四節 司馬相如及其他作者

武帝時代是辭賦最興盛的時代。《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的賦,不算「雜賦」,共有七百餘篇,其中武帝時就有四百餘篇。司馬相如是這時期的最大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