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莊子註譯    P 232


作者:莊子
頁數:232 / 244
類別:哲學

 

莊子註譯

作者:莊子
第232,共244。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國的社會。《天下》的主旨既是《莊子》一書的導言,叉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史學史。
  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學術問題有道術和方術之分。道術是普遍的學問,只有天人、聖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學術則是具體的各家各派的學問,這種學問都是各執一偏的片面的學問。在「其明而有數度者」段中,闡述了莊子對儒家學派的看法,認為儒家主要是明傳《詩》、《書》、《禮》、《易》、《春秋》的。在「不侈于後世」段中,說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學派的學說。對墨家的非樂、節用、兼愛、節葬以及後期墨者的墨辯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贊同。因為墨家的這些思想與莊子的輕物思想有一致之處。在「不受世俗牽累」段中,介紹了宋鈃、尹文的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于眾的白心的觀點。在「公而不党」段中,著重介紹了彭蒙、田駢、慎到的思想。在「以本為精」段中,介紹了關尹、老聃的思想。充分地肯定了他們的道的觀點和謙下的處世態度,稱他們是古之博大真人。在「惠施多方」段中,敍述了「曆物十事」和名家的二十一事的命題,反對了名家的詭辯。莊子在書中雖然也吸收了一些諸如方生方死的對立轉化觀點,但總體上他是與惠施的觀點相反的。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1),皆以其有力不可加矣(2)!古之所謂道術者(3),果惡乎在?曰:「無呼不在(4)。」曰:「神何由降(5)?明何由出(6)?」「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7)。」不離于宗(8),謂之天人(9);不離於精(10),謂之神人(11);不離於真(12),謂之至人(13)。以天為宗(14),以德為本(15),以道為門(16),兆於變化(17),謂之聖人;以人為恩(18),以義為理(19),以禮為行(20),以樂為和(21),熏然慈仁(22),謂之君子(23);以法為分(24),以名為表(25),以參為驗(26),以稽為決(27),其數一二三四是也(28),百官以此相齒(29); 以事為常(30),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31),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32)。古之人其備乎(33)!配神明,醇天地(34),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35),系於未度(36),六通四辟(37),小大精粗(38),其運無乎不在(39)。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40)。《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41)。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42),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43),賢聖不明(44),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45)。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46),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47),一曲之士也(48)。判天地之美(49),析萬物之理(50),察古人之全(51)。寡能備於天地之美(52),稱神明之容(53)。是故內聖外王之道(54),暗而不明(55),鬱而不發(56),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57)。悲夫!百家往而不反(58),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注釋]


  
  (1)方術:一方之術,即特殊的學問,道術的一部分。
  (2)其有:其所得。指所得的特殊學問,把特殊當作普遍的道術而滿足,以為無所複加了。為:以為。
  (3)道術:普遍之術,引申為真理。
  (4)無乎不在:指道理貫通萬事萬物。
  (5)神:指天,所以說降。《老子》「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非指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