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孟子    P 73


作者:孟子
頁數:73 / 89
類別:國學

 

孟子

作者:孟子
第73,共89。
在黑格爾哲學中,這樣的人是處于「自在」狀態的人,尚沒 有達到「自為」的程度。所謂「自在」狀態,就是缺乏「自覺」的 主體意識,不能自己認識自己。所謂‘咱為”,就是具有獨立的主 體意識,幾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做一件事,知道自己為什麼要 做,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認識自己。如此一對照,孟子所說的 「眾也」當然也就是「自在」狀態的人了。當然,這個「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們平常所說「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們今天的生活中,這種人被視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鐘,隨 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過,話說回來,所謂「子慣成自然」,在實際生活中,有多 少人真能凡事都問個為什麼呢,?
「認識你自己!」古希臘智者的確這樣提醒過我們。


  
可當你每天蹬着自行車在上班的人流中“隨波逐流,時,你 想過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嗎?
無恥之恥,無恥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①恥,無恥矣。」
【註釋】
①之:至。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不知羞恥。從不知羞恥到知道羞恥,就可 以免于羞恥了。」
【讀解】
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電燈泡兒有玻璃。」
羞恥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無恥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間有羞恥二字。
《法句經》說:「那些不以該恥者為恥,而抱待邪惡之念的人, 將會下地獄。」
他們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筆下的達爾丟夫,但, 丁《神曲》中那些下地獄的人,當然,或許還有西門慶、潘金蓮 ......
然而,一旦他們知道羞恥,也就可以陞遷煉獄,「浪子回頭金 不換」,說不定還有一二上天堂的機會哩!
無恥至恥,免于羞恥。
恥之於人大矣
【原文】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①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 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註釋】
①機變:奸詐。
【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於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 羞恥的。不以自己不如別人為羞恥,怎麼趕得上別人呢?」
【讀解】
“我
一念之差
出賣了無辜的人
我有大罪呀!”
猶大羞愧難當,跟踉蹌蹌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樹下吊死了。 (《馬太福音》)
自從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偷吃了善惡果,羞恥之心便油然而 生。人類雖然因此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園,但卻獲得了在現 實土地上生存的權利。
「知恥近乎勇。」(《中庸》)
縱使罪孽深重如猶大,羞愧而死,靈魂尚能獲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恥,以羞恥為動力,化羞恥為力量,亡羊補牢,未 為晚矣。
否則,一次無恥,次次無恥,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嗜 痴成癖,那就萬劫不復,無可救藥了。
古之賢士,樂道忘勢
【原文】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則 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①見之。見且由不得亟; 而況得而臣之乎?」
【註釋】
①亟(qi):多次。
【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王喜歡聽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權勢放 在心上。古代的賢能之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樂於自己的學說,不 把他人的權勢放在心上。所以,即使是王公貴人,如果不對他恭 敬地盡到禮數,也不能夠多次和他相見。相見的次數尚且不能夠 多,何況要他做臣下呢?」
【讀解】
樂道忘勢,是弘揚讀書人的氣節和骨氣。還是曾子所說的那 個道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 哉?」(《孟子-公孫五下》)他有他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 官位,我有我的正義。我有什麼輸於他的呢?這樣一想,也就不 把他的權勢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賢士能夠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當然,如裡王侯本身也能夠好善而忘勢,對賢能之士禮數有 加,當成真正的朋友而平等對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總之,領導人好善忘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樂道忘 勢,不逢迎拍馬,屈從權貴。這是相反相成的兩方面。正如朱熹 《孟子集注》所說:「二者勢若相反,而實則相成,蓋亦各盡其道 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註釋】
①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②游;指遊說。 囂囂:安詳自得的樣子。④得己:即自得。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 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 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 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于世。窮困時獨 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讀解】
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都是根本。
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