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元史 上    P 266


作者:宋濂
頁數:266 / 348
類別:歷史

 

元史 上

作者:宋濂
第266,共348。
天長府,本多墨鄉,陳氏祖父所生之地。建行宮于此,歲一至,示不忘本,故改曰天長。
長安府,本華閭洞,丁部領所生之地。五代末,部領立國于此。
歸化江路,地接雲南。
宣化江路,地接特磨道。


  
沱江路,地接金齒。
諒州江路,地接左右兩江。
北江路,在羅城東岸,瀘江水分入北江,江有六橋。
如月江路。
南冊江路。
大黃江路。
烘路。
快路。
國威州,在羅城南。此以下州,多接雲南、廣西界,雖名州,其實洞也。
古州,在北江。
仙州,古龍編。
富良。
司農。一雲楊舍。
定邊。一雲明媚。
萬涯。一雲明黃。
文周。一雲門州。
七源。
思浪。
大原。一雲黃源。
通農。
羅順。一雲來神。
梁舍。一雲梁個。
平源。
光州。一雲明蘇。
渭龍。一雲乙舍。
道黃。即平林場。
武寧。此以下縣,接雲南、廣西界,雖名縣,其實洞也。
萬載。
丘溫。


  
新立。
恍縣。
紙縣。
歷縣。
闌橋。
烏延。
古勇。
供縣。
窟縣。
上坡。
門縣。
清化府路,漢九真。隋、唐為愛州。其屬邑更號曰江、曰場、曰甲、曰社。
梁江。
波龍江。
古農江。
宋舍江。
茶江。
安暹江。
分場。古文場。
古藤甲。
支明甲。
古弘甲。
古戰甲。
緣甲。
安府路,漢日南。隋、唐為驩州。
倍江。
惡江。
偈江。
尚路社。
唐舍社。
張舍社。
演州路,本日南屬縣,曰扶演、安仁。唐改演州。
孝江。
多壁場。
巨賴社。
他袁社。
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縣,東濱海,西際真蠟,南接扶南,北連九德。東漢末,區連殺象林令,自立國,稱林邑。唐時有環王者,徙國于占,曰占城。今布政乃林邑故地。
自安南大羅城至燕京,約一百一十五驛,計七千七百餘里。
邊氓服役
占城。
王琴。
蒲伽。
道覽。
淥淮。
稔婆邏。
獠。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志第十六 河渠一
水為中國患,尚矣。知其所以為患,則知其所以為利,因其患之不可測而能先事而為之備,或後事而有其功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現屬,斯可謂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澤,以開萬世之利,而《周禮·地官》之屬,所載瀦防溝遂之法甚詳。當是之時,天下蓋無適而非水利也。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壞,而後水利之說興。魏史起鑿漳河,秦鄭國引涇水,漢鄭當時、王安世輩或獻議穿漕渠,或建策防水決,是數君子者,皆嘗試其術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書猶可考。自時厥後,凡好事喜功之徒,率多為興利之言,而其患顧有不可勝言者矣。夫潤下,水之性也,而欲為之防,以殺其怒,遏其沖,不亦甚難矣哉。惟能因其勢而導之,可蓄則儲水以備旱之災,可泄則瀉水以防水潦之溢,則水之患息,而於是蓋有無窮之利焉。
元有天下,內立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為務。決雙塔、白浮諸水為通惠河,以濟漕運,而京師無轉餉之勞;導渾河,疏灤水,而武清、平灤無墊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決嚙之患。開會通河于臨清,以通南北之貨;疏陝西之三白,以溉關中之田;泄江湖之淫潦,立捍海之橫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當時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蓋亦未嘗無其人焉。一代之事功,所以為不可泯也。今故著其開修之歲月,工役之次第,歷敘其事而分紀之,作《河渠志》。
通惠河
通惠河,其源出於白浮、甕山諸泉水也。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監郭守敬奉詔興舉水利,因建言:「疏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渾水溉田,于舊閘河蹤跡導清水,上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至西水門入都城,南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總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處,共長三百一十步。壩閘一十處,共二十座,節水以通漕運,誠為便益。」從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於三十年之秋,賜名曰通惠。凡役軍一萬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沒官囚隷百七十二,計二百八十五萬工,用楮幣百五十二萬錠,糧三萬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稱是。役興之日,命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為之倡。置閘之處,往往于地中得舊時磚木,時人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兩便。先時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陸輓官糧,歲若干萬,民不勝其悴,至是皆罷之。
其壩閘之名曰:廣源閘;西城閘二,上閘在和義門外西北一里,下閘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子閘,在都城內;文明閘二,上閘在麗正門外水門東南,下閘在文明門西南一里;魏村閘二,上閘在文明門東南一里,下閘西至上閘一里;籍東閘二,在都城東南王家莊;郊亭閘二,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莊;通州閘二,上閘在通州西門外,下閘在通州南門外;楊尹閘二,在都城東南三十里;朝宗閘二,上閘在萬億庫南百步,下閘去上閘百步。
成宗元真元年四月,中書省臣言:「新開運河閘,宜用軍一千五百,以守護兼巡防往來船內奸宄之人。」從之。七月,工部言:「通惠河創造閘壩,所費不貲,雖已成功,全藉主守之人,上下照略修治。今擬設提領三員,管領人夫,專一巡護,降印給俸。其西城閘改名會川,海子閘改名澄清,文明閘仍用舊名,魏村閘改名惠和,籍東閘改名慶豐,郊亭閘改名平津,通州閘改名通流,河門閘改名廣利,楊尹閘改名溥濟。」
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運糧河閘,始務速成,故皆用木,歲久木朽,一旦俱敗,然後致力,將見不勝其勞。今為永固計,宜用磚石,以次修治。」從之。後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
文宗天歷三年三月,中書省臣言:「世祖時,開挑通惠河,安置閘座,全藉上源白浮、一畝等泉之水以通漕運。今各枝及諸寺觀權勢,私決堤堰,澆灌稻田、水碾、園圃,致河淺妨漕事,乞禁之。」奉旨:白浮、甕山直抵大都運糧河堤堰泉水,諸人毋挾勢偷決,大司農司、都水監可嚴禁之。
壩河
壩河,亦名阜通七壩。成宗大德六年三月,京畿漕運司言:「歲漕米百萬,全藉船壩夫力。自冰開發運至河凍時止,計二百四十日,日運糧四千六百餘石,所轄船伕一千三百餘人,壩夫七百三十,占役俱盡,晝夜不息。今歲水漲,衝決壩堤六十餘處,雖已修畢,恐霖雨沖圮,走泄運水,以此點視河堤淺澀低薄去處,請加修理。」自五月四日入役,六月十二日畢,深溝壩九處,計一萬五千一百五十三工。王村壩二處,計七百十三工;鄭村壩一處,計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陽壩三處,計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壩三處,計一千九百八十七工。千斯壩下一處,計一萬工;總用工三萬二百四十。
金水河
金水河,其源出於宛平縣玉泉山,流至和義門南水門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中書右丞馬速忽等言:「金水河所經運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損壞,請新之。」是年六月興工,明年二月工畢。
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之光天殿西花園石山前舊池,置閘四以節水。閏七月興工,九月成,凡役夫匠二十九,為工二千七百二十三,除妨工,實役六十五日。
隆福宮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