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301


作者:馬黃
頁數:301 / 471
類別:文學史

 

作者:馬黃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文學史

蒙古統治者在侵入長城以南的初期,還未能接受長期在中國封建社會建立的一套文化制度,對漢族的儒士也同樣殺戮或用作奴隷,但在滅金、滅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逐漸注意到利用封建文人鞏固統治的重要意義。窩闊台滅金後三年(1237),就曾採納耶律楚材的建議考試儒生,《元史·耶律楚材傳》載:

楚材奏曰:「製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爾,可官其人。」楚材曰:「請校試之。」乃命宣德州宣課使劉中隨郡考試,以經義、詞賦、論分為三科。儒人被俘為奴者令就試,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

元世祖積極標榜文治,設學校,建官制,徵召著名儒士。至元(12641294)初年,又「命丞相史天澤條具當行大事,嘗及科舉」(《元史·選舉志》);此後又多次擬立制度,但都沒有正式施行。這一方面由於鎮壓人民起義和侵宋的軍事活動的頻繁,無暇兼顧;另一方面也由於蒙古貴族和將校的阻力。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才重開科舉。在此期間,一部分儒士仍沒有擺脫奴隷的命運或貧寒的困境;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也因受統治者的歧視,思想仍多苦悶。正如明胡侍所說:「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獲展……於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聲歌之末,以舒其怫鬱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真珠船》)


  

為了加強思想方面的統治,蒙古統治者在侵入長城後也逐漸崇尚儒學,提倡程朱理學。窩闊台在滅金戰爭激烈進行的同時,就命修孔廟,並「詔以孔子五十一世孫元措襲衍聖公」。元世祖更在上都大都諸路府州縣設立孔廟。幾個仕元的理學家姚樞、竇默、許衡等,都官居要位。他們除了直接為蒙古統治者出謀劃策外,還大講理學,宣揚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觀念。在這種思想統治之下,元代的文學創作,包括部分雜劇在內,封建思想的表現仍相當突出。如鄭廷玉的《疏者下船》,秦簡夫的《趙禮讓肥》都是赤裸裸的封建說教的作品。但是隨着元朝長期黑暗的統治,人民在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鬥爭中提高了認識。從北宋以來,長期占統治地位的理學思想也受到衝擊。宋末元初的鄧牧在《伯牙琴》的《君道》、《吏道》篇中,尖鋭地抨擊了暴君和酷吏。他還指出:「奪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號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因此他認為:「得才且賢者用之,若猶未也;廢有司,去縣令,聽其自為治亂安危,不猶愈乎!」這是一種素樸的民主思想。鍾嗣成的《錄鬼簿》有意識提高「門第卑微,職位不振,高才博識」的雜劇作家的地位,並把他們的活動和「高尚之士、性理之學」區分開來。當時進步的雜劇、散曲和說唱文學的作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表現了大膽創造精神。

蒙古貴族還利用宗教來麻痹各族人民的思想,對各種教派一視同仁,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猶太教都得到傳播,而佛教、道教的影響尤為深遠。佛教徒公開參預政治活動,八思巴被封為國師,「其弟子之號司空司徒、封國公者,前後相望。怙勢恣睢、氣焰熏灼,為害不可勝言」(《新元史·釋老傳》)。據至元二十八年(1291)宣政院的統計共有寺宇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區,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道教有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傳統的正乙天師道。在北方以全真教的勢力為最大,他們提倡「忍恥含垢,苦己利人」,「堅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以調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麻痹人民鬥爭的意志,主要反映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思想要求。道教和佛教思想對雜劇創作也有着直接的影響,馬致遠等的神仙度人劇和鄭廷玉的《看錢奴》、《忍字記》等宣揚佛教宿命論的作品,就是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