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代散文    P 181


作者:歸有光等
頁數:181 / 257
類別:古典散文

 

明代散文

作者:歸有光等
第181,共257。
[6]龍尾關:古關名,又名河尾關,在洱海南端。[7]半月拖藍:謂洱海像半輪月亮披着一片藍色光波。[8]嘉靖庚寅: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9]中溪李公:即李元陽,字仁甫,號中溪,雲南太和今大理人。
嘉靖進士。知江陰縣,入為御史,遇害事敢言。後罷歸家居。[10]二月辛酉: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等歷表,辛酉日當為正月三十日。
又,下文「壬戌」、「癸亥」,則為二初一、初二。[11]天生橋:又名天橋、石馬橋,下斷上連,憑虛凌空,可渡一人,故名天橋。橋邊激水濺珠,宛如梅樹。[12]龍關曉月:為點蒼一景。
龍關:即龍尾關。[13]排闥:推開門。[14]天在地底:指天空的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15]瀹yuè茗:煮茶。


  
[16]洱波在席:洱海的水波好像就在席間。[17]趺坐:盤腿而坐。[18]鴛浦夕陽:這是洱海一景。[19]網罟大密:意謂捕魚的太多,罟,網的通稱。
[20]采:通「彩」。[21]山阪:山坡。[22]感通寺:又名蕩山寺。在聖應峰南麓、莫殘溪北岸。
據傳為東漢時迦葉騰和竺法蘭由天竺古印度入中國時建。幾經興廢。明洪武后曾建寺庵三十六院,被譽為蒼洱諸大寺之最。[23]篝gou燈:燈籠。
這裡謂點着燈籠。[24]等字:指等韻表上排列的字。等韻是系統分析漢語語音結構的一種傳統方法。[25]六書:漢代學者分析小篆的形、音、義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造字條例。
古書中名稱也不一,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轉注實非『考老』:轉注是六書之一。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也是。」歷來對這理解不同,這裡李中溪認為是宋人瞎編的。
[26]轉注之例:有關轉注的條例,即後代流傳的《轉注古音略》。[27]額:匾額。[28]高皇詩十八章:明太祖朱元璋有御製詩十八章賜感通寺僧無極。[29]三月乙酉:據《二十史朔閏表》,乙酉為二月二十四日。
下文的干支紀日亦依此順推。[30]杜光庭:青城今四川郫縣人。曾到南詔,住玉局峰,教南詔王家子弟文化。死後葬玉局峰山下,並建昭文祠以紀念。
[31]疊崿è:層層的山崖。[32]清碧溪:點蒼十八溪之一。[33]諸葛武侯畫卦石:相傳諸葛亮征孟獲時曾在太和一帶屯兵,他從草叢中得石,刻伏羲像和八卦,並築台以為紀念。[34]浮圖:這裡指佛塔。


  
即「弘聖寺一塔」。[35]隋文帝:指隋代開國之主楊堅。[36]阿育王:意為無憂王,古代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國王,後歸信佛教,廣建寺塔,對佛教發展很有影響。[37]點蒼神祠:在中和峰麓。
系南詔異牟尋歸唐與崔佐時會盟處。事見《舊唐書.南蠻傳》。[38]翠微:輕淡青翠的山色。[39]候:伺望。
[40]米纜:俗稱米綫、米粉,系用大米加工製成的細條食品。[41]三塔寺:又名崇聖寺,在應樂峰下,建於唐代。[42]芒鞋:草鞋。[43]鍧hōng:象聲詞,這裡形容雷聲。
[44]帝釋:佛教稱諸天之主為帝釋。[45]作止:指有時響,有時不響。[46]六合:謂天地四方。《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47]少陵:杜甫。春山相求之詩:指杜甫《題張氏隱居二首》之一,其首聯為「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48]元世祖:指元代開國皇帝忽必烈。駐蹕:帝王出行時,中途暫住。
蹕,指帝王車駕。[49]授記:佛對發心修行的人授與將來成果作佛的預記。[50]簟diàn:竹蓆。[51]叢薄:草木叢生的地方。
[52]滴乳岩:相傳南詔時高智升初生,被棄石崖下,有石乳滴入其口,得數日不死。[53]悉達場:又名放光谷,俗傳四周皆有佛光。[54]扁:同「匾」。[55]猱náo緣:猿內攀登。
[56]垂堂:堂屋檐下。古人有「坐不垂堂」之說,因檐瓦落下可能傷人。[57]舍利塔:供奉釋迦牟尼佛骨的塔。[58]羅剎:惡鬼。
[59]結廬:建屋居住。[60]崎仄:崎嶇狹窄。[61]「不見」二句: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62]上關:又名龍首關、河首關、石門關,在洱海北端。
遵:沿著。[63]搖落:零落。[64]隒yǎn:山邊。[65]武:半步。
[66]卷阿:曲折的山陵。[67]微:無,非。[68]柱礎:柱子下面的石墩。[69]寺場:寺廟的場地。
[70]檐牙:房檐翹起如牙的部分。戶牖yǒng:門窗。[71]榜人:船伕。[72]沄沄yún:水流浩蕩的樣子。
[73]生事:生計,生活。[74]課:賦稅。[75]蠡篆:即鳥蟲書,書寫在旗幟或符信上,其形或如鳥,或如蟲。[76]賡和:唱和。
[77]帙zhì:書套。一帙就是一函。
本文選自《大理縣誌》。點蒼山在雲南大理洱海之西,巍峨秀麗,為南中奇勝。頂有高河,泉深不可測。有十九峰、十八溪等勝景。
這是作者被流放到雲南永昌衛時的作品。楊慎雖被流放,但以他的名望與才能,仍然與不少士大夫交往。史稱「大吏咸善視之」。故他反而能擺脫為官的覊絆,徜徉山水,優遊著述。
這次暢遊點蒼山,以他飽游齊魯楚越諸山水的閲歷,淵博的學識,利用他那簡潔秀雅的文筆,優美的描繪,再現了點蒼山和洱海的奇特而幽美的勝景,讀之令人神往。文中也記下了住在石窟中的漁家婦子的苦難生活,把筆鋒轉到官府繁重的徭役,反映了作者不能忘懷於民的可貴思想。
游東山記.楊士奇
洪武乙亥[1],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2],始吾廬陵人[3],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兼治儒術,能詩。皆意度闊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