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代散文    P 190


作者:歸有光等
頁數:190 / 257
類別:古典散文

 

明代散文

作者:歸有光等
第190,共257。
山高風猛,霧氣飄忽不定。俯視諸山峰,一會兒透露出碧綠的尖頂,一會兒又淹沒為一片銀海。再眺望山下,只見陽光明媚,彷彿別是一個世界。暮色漸漸降臨了,於是大家兩足伸前,雙手向後貼地,坐著往下滑;到了極險之處,澄源便肩手並用以相接應。
度過危險地帶,下到山坳時,夜色已籠罩大地。再從山峽間登棧道而上,宿于文殊院。
初五日天剛亮,從天都峰山坳中向北而下二里路,這裡石壁深邃。在它下面的蓮花洞恰好和前坑的石筍相對峙,山坳裡異常幽靜。告別澄源,下山來到前面的岔道旁,便向蓮花峰而行去。一路上沿著危崖絶壁往西走,經過多次上而復下,在將要下百步雲梯時,有路可直上蓮花峰。
既登之後卻找不見石級,心生疑慮,就又下來了。隔峰有位和尚高聲喊道:「這正是登蓮花峰之路!」於是從石坡側面穿過石隙,山路狹小而險峻,峰頂上全是巨石鼎峙對立着,中間空蕩蕩如同房屋。從當中層層石級直登而上,級盡洞轉,曲折離奇,猶如上下在樓閣中,几乎忘記它是高聳屹立於天外。約略走了一里路,見一茅屋,靠在石隙之中。


  
正在猶豫不決想再往上登陟時,只見剛纔高呼指路的和尚來了。和尚號凌虛,結一茅庵在此。於是和他輓着手臂登上了峰頂。頂上有塊崖石,懸空二丈,凌虛搬來梯子爬上去,山巔上非常空曠。
環顧四周,天空一片碧藍,即使天都峰也彷彿低着頭了。因為此峰居黃山之中,獨立高聳于諸峰之上,四面岩壁環繞聳立,遇到朝陽升起、天氣晴朗之時,層層峰巒映射出鮮艷的色彩,令人欣喜狂叫,簡直翩翩欲舞。
在峰頂獃了很久,才返回茅庵。凌虛和尚端出粥來款待,我喝了一鉢盂。於是下到岔道旁,過大悲頂,登上天門。再走約三里路,到達煉丹台。
沿著台口而下,觀覽玉屏風、三海門等山峰,儘是從深谷中如削壁一般拔地而起。那煉丹台一岡垂立於叢山之間,絲毫沒有奇異峻拔之感。只是俯視翠微峰背面,山塢中峰巒交錯聳立,上下周圍交相映襯,非在此不能盡覽山色之奇妙。返回經過平天矼,下後海,步入智空和尚主持的佛寺,向他告別。


  
走了三里路,下獅子林,往石筍矼走去,到了昔日曾登覽過的尖峰之上,背靠松樹而坐。俯瞰山塢中,峰石迴環簇聚,滿眼儘是如錦似綉的景色,才覺得廬山、石門山,或只具備黃山的某一體態,或缺少黃山的某一方面,不如黃山這樣宏博富麗。觀看了很久,才登上接引崖。往下看山塢中,覺得陰森森的別有一種奇趣。
再回到岡上尖峰旁,腳踩着滑動的石塊,手拉著荊棘野草,順着山坑而下,愈下愈深,諸山峰互相遮蔽,無法一眼望到盡頭。太陽下山了,才返回獅子林。
初六日 告別霞光和尚,從山坑向丞相原方向而下。走了七里路,來到白沙嶺。霞光和尚又隨後到來。因為我想觀覽牌樓石,他擔心白沙庵無人引路,所以追趕來作嚮導。
於是一齊登上白沙嶺,霞光指着嶺右側對面的山坡,有叢生的山石屹立着,下邊分開而上邊合籠,說那就是牌樓石。我想越過山坑,沿山澗上行,然後直趨而下。霞光說:「荊棘遮迷,山路阻絶,必定無法通行。如果從山坑直下丞相原,就無需再上此嶺;要是想從仙燈洞前往,不如就從這裡向東去。
」我聽從他的意見,沿著嶺脊而行。白沙嶺橫亙天都、蓮花兩峰北面,極其狹窄,路旁簡直連一隻腳也無法容納。南北兩面儘是高山峻嶺夾立相映。到了白沙嶺盡頭再往北而下,仰望右側山峰上的羅漢石,圓頭禿頂,儼然象是二個和尚。
下到山坑中,越山澗而上,共四里路,登上仙燈洞。洞口朝南,正對著天都峰的北面。和尚修築棧道于洞外,而洞內依然那樣廣闊深邃,保持着天然的情趣。再朝南往下走三里路,過丞相原,不過是山間一塊狹窄的平地而已。
有座佛寺修建得頗為整齊,環顧四周,無甚奇特之處,終於沒有入內。再向南沿著半山腰走了五里路,逐漸下山,忽聽見山澗傳來喧閙的泉水聲。泉水從山石間分九級下瀉,每一級下面都有又深又碧的水潭,就是所謂九龍潭。黃山除此潭之外,沒有別的懸流飛瀑。
再下山走五里路,經苦竹灘,轉向沿著太平縣的路,往東北方向走去。
《徐霞客遊記》——「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遊記》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用日記體裁撰寫的一部光輝著作,它生動、準確、詳細地記錄著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它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效益,受到國內外廣大專家和讀者的讚賞,稱霞客為「千古奇人」,稱《徐霞客遊記》為「千古奇書」、「古今一大奇著」。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評價道:「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隷江陰縣今江蘇江陰市南晹岐村今屬馬鎮鄉人。他生於萬曆十四年1587,卒於崇禎十四年1641,享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