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避暑話錄    P 17


作者:葉夢得
頁數:17 / 33
類別:手記隨筆

 

避暑話錄

作者:葉夢得
第17,共33。
吾謂唐人善學佛而能不失其為儒者無如翱。若王縉、杜鴻漸以宰相傾心為佛事,蓋本於因果報應之說,猶有意徼幸以求福,乃其流之下概。而王摩詰、白樂天為佛則可矣,而非儒也,是召干戈而求不鬥,雖欲使退之不作,可乎?孟簡反欲乘其間而屈之,亦陋矣。《復性書》上篇,儒與佛者之常言也。
其中篇以齋戒其心為未離乎靜,知本無有思則動靜皆離,視聽昭昭不起於聞見,而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此吾儒所未嘗言,非自佛發之乎?末篇論鳥獸蟲魚之類,謂受形一氣,一為物,一為人,得之甚難,生乎世又非深長之年,使人知年非深長而身為難得,則今釋氏所謂人身難得、無常迅速之二言也。翱言之何傷,而必欲操釋語以誨人?宜其從之者既不自覺,而詆之者亦不悟其學之所同也。
宋武帝與殷仲文論音樂云:正恐解則好之。此言極有味也,世之好飲者必能飲,好奕者必能奕,未有不知酒味而強飲,未嘗學奕而自喜為奕。凡事皆然,欲求簡靜安閒莫若初無所解,解而好,非有大勇不能絶也。吾少不幸溺于多聞,而喜窮理,每一事未曉,夜不能安枕,反覆推研,必欲極其至而後止,於是世間事多得曲折。
中歲恐流于多事,始翻然大悔,一切掃除,願為土木偶人。苟一念暫起,似有分別,起滅即力止之,若觸芒刃,若陷機阱,數十年來此境稍熟,覺心內心外真若無物,所未能遽去者,唯此數百卷書爾。更期以年歲,當盡棄之。以無知求有知易,以有知返無知難,使吾不早悟,蔽其所知而不返,雖欲求此須臾之適,其可得哉!


  
張安道與歐文忠素不相能,慶歷初杜祁公、韓、富、范四人在朝欲有所為,文忠為諫官,協佐之,而前日呂申公所用人多不然,於是諸人皆以朋黨罷去。而安道繼為中丞,頗彈擊以前事,二人遂交怨,蓋趣操各有主也。嘉祐初安道守成都,文忠為翰林,蘇明允父子自眉州走成都,將求知安道,安道曰:吾何足以為重?其歐陽永叔乎!不以其隙為嫌也,乃為作書辦裝,使人送之京師謁文忠。文忠得明允父子所著書,亦不以安道薦之非其類,大喜曰:後來文章當在此。
即極力推譽,天下於是高此兩人。子瞻兄弟後出入四十餘年,雖物議于二人各不同,而亦未嘗敢有纖毫輕重於其間也。


  
張友正鄧公之季子,少喜學書,不出仕,有別業價三百萬,盡鬻以買紙。筆跡高簡,有晉宋人風味,尤工于草書。故廬在甜水巷,一日棄去,從水櫃街僦小屋,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付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米元章書。
自得于天資,然自少至老筆未嘗停。有以紙餉之者,不問多寡,入手即書,至盡乃已。元祐末知雍丘縣,蘇子瞻自揚州召還,乃具飯邀之,既至,則對設長案,各以精筆、佳墨、紙三百列其上,而置饌其傍。子瞻見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紙共作字一二,小史磨墨幾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終,紙亦盡,乃更相易攜去,俱自以為平日書莫及也。
友正既未嘗仕,其性介不多與人通,故其書知之者少,但不逮元章耳。
建中靖國初有前與紹聖共政者欲反其類,首建議盡忍元祐諸流人還朝,以為身謀。未幾元祐諸人並集,不肯為之用,則復逐之,而更召所反者,既至,亦惡其翻覆,□之尤力,其人卒不得安位而去。張蕓叟時以元祐人先罷居長安裡中,聞之,壁間適有扇架,戲題其下曰:扇子解招風,本要熱時用。秋來掛壁間,卻被風吹動。
時余季父仕關中,偶至長安,見蕓叟道其事,指壁間詩以為笑樂。
李翱習之論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本嘉草、新花、視遠七者為勝。今吾山所乏者獨深潭、老木耳,深潭不可無,松亦不多得。五方地土風氣各不同,古之立社各以其所宜,木非所宜,雖日培之不植。許洛地相接,嵩山至多松,而許更無有。
王幼安治第,遣人取松栽百餘餘種之,僅能活一株,才三尺餘,視之如嬰兒也,乃獨宜柏,有伐以為椽者。睢陽近亳,有檜而見推重,州宅堂前有兩株謬枝者,約高二丈餘,百年物也。至杉則三州皆無之。木之佳者無如是四種,而余仕四方未嘗兼得,今此山乃無不宜,種之得法,十年間便可合半抱,惟柏長差比遲爾。
今環余左右者略有數千株,常目松磊落昂藏似孔北海,檜深密紆盤似管幼安,杉豐腴秀澤似謝安石,柏奇峻堅瘦似李元膺。吾閒居久,賓客益少,何幸日得與四君子游耶?範文正公嘗謂吾木會有時而老,但吾不及見也。然習之記虎丘池水不流,天竺石橋下無水,麓山力不副天奇,靈鷲擁前山不可遠視,峽山少平地,泉出山無所潭,此五所者極天下之奇觀,猶不能備,況吾居獨得其七之五哉!人心終不能無累,余雖忘此,而每見潭水澄澈,高木鬱然,未嘗不有慕圓證寺大松,合抱三十餘株,夾道蔽日,猶國初時故物,石橋合諸澗水,道朱氏怡雲閣之前,其深處水面闊四五丈,張文規所謂金碧潭者也,其下流注朱氏子嵩之圃,噴薄激射,交流左右,去吾廬不滿三里,自可為吾之別館。但寺僧不好事,比歲松有伐而薪者,當祝使善護持之。
朱氏子約今年田熟,作草堂三間泉上,暇日時往來,則習之所不足者吾可以兼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