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馬克思傳    P 42


作者:布老虎
頁數:42 / 60
類別:傳記

 

馬克思傳

作者:布老虎
第42,共60。
可作為他們主要著作《資本論》的思想和材料,這種生活又是他縱有萬貫家財和天堂之樂也無可替代的。
倫敦是馬克思一生中的最後一個階段,它好像是由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為他預先準備好了,好像是歷史事件將馬克思的各個發展階段作了很理想的安排,幫助他登上了一個新的階梯,促使他把在大陸上受到的教育加以完善。
英國正像他的英國博物館一樣也成為歐洲甚至全世界最大的一家「博物館」之一。因此,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離開大陸,這不單單是他不平靜的生活中的一次例行的遷徙,它意味着馬克思的命運隨着政治形勢的根本變化而發生了轉折:以社會意味的高漲,1848年革命的爆發和失敗為標誌的整個歷史時期已經結束。
「前 30年,人生的前半生——這個充滿激情和樂觀精神的青年時代……」馬克思離開浮躁的「小家」時又在英國博物館裡盡情遨遊着。


  
他不時在回顧總結自己前30年走過的路:1842年至1849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這期間的觀察社會、積累知識、獲取經驗,在社會意識急劇發展和革命運動不斷高漲的影響和鼓舞下制定了新的學說,創建了黨,擬訂了經過深思熟慮和詳盡無遺的革命綱領,並且親自參加了革命鬥爭。此外,也實現個人生活方面的理想:和燕妮結婚……同恩格斯的友誼、琳蘅的友誼……馬克思得出結論:婚姻中人生 7年曲折的戀愛是最大的幸福,得到村姑琳蘅的那種敬和愛的神聖的默契、奉獻是最大的幸福;尋求到人生最高尚的信仰,探索一條理想的發展道路,結識恩格斯這樣的一些銘友,並將全部身心投入偉大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之中……這更是人生最最莫大的幸福……流亡倫敦之前的30年,在馬克思心中留下了美好幸福的回憶,他將前30年生活中的風霜雨雪全略去不計,他認為:在柏林這個全世界公認的哲學思想中心鑽研了理論。
在科倫,用現實生活檢驗了自己的理論知識。
在巴黎這個社會主義思想中心,發現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及其動力——階級鬥爭。


  
在布魯塞爾,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具體化。
在眼下倫敦這個世界經濟中心——應是歷史為自己着意選擇的最理想的政治經濟觀測點。……於是,他面對這裡的任何困苦都不沮喪、頽廢,似乎幾個孩子餓死也是自然而然的,自己把外衣典當一個星期不能出家門也是自然而然的……走進英國博物館,他可以把什麼煩惱都拋于九霄雲外。規律是自然和必然的,在於發現而無法創造,就任自然之花結出豐碩的自然之果吧!
英國博物館收藏着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藝術品,它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
早晨鐘聲剛響,馬克思几乎每天都到圖書館去。他在圖書館裡,有個威廉·波佩爾的德國青年義務當他的秘書和英文翻譯,兩人這麼坐在裡面,直到晚上看門人關門為止。
馬克思在博物館圖書館有固定的坐位,他的桌子上也同他家裡的寫字檯一樣有堆積如山的書,人伏下身去,兩邊的書把他上身深深地淹沒住。桌面上未打開的書放得很整齊,翻開的書一本疊一本的,書裡摺疊着角,甚至書裡臨時用什麼文具代作了書籤……這桌面上的一切的一切,馬克思離開後,任何人都不可碰他的。在家裡,燕妮、琳蘅知道,連孩子們也知道。這裡的圖書管理員更知道。
圖書管理員每天給他拿來一堆新書。經濟學問題和物理學、法律學、數學、化學、文學,甚至外國語的文法書,馬克思都進行認真的研究,他身邊常常擺着卡片和草稿紙,以便認真作筆記,他從每本書中摘錄內容提要,凡屬他所特別感興趣的書,他就細心地作札記。他在鑽研中一旦冒出新的思想火花,便立即用文字記下來。
一天,圖書管理員好奇地問他:「博士先生,你同時可以研究好50種科學嗎?我們的教授通常只能攻讀一種專業!」馬克思敏捷而風趣地回答說:「親愛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多教授戴着遮眼罩呀。如果人們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就不要只在一塊草原上去賞花啊!」在倫敦,馬克思完全掌握了英文和西班牙文,廣泛研究了各種政治經濟方面的文獻資料,並寫出《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帕麥斯頓勛爵》等好幾本書。
去了圖書館不想家裡的事,回到家裡不想圖書館的事。這個非常時期,他要為維持家庭生活去奔波,還要同那些形形色色的反黨的小資產階級派別進行嚴酷的、不停的鬥爭。這種非普通人所能忍受的、長期的艱苦工作以及多年貧困所造成的極壞的健康狀況,從未動搖過他的意志而迫使他停止工作。
一天,他看著寫字檯上的一大堆稿紙失態得像孩子般大聲叫嚷:「我已準備好,我要動手了,動手呀——!動手——!」燕妮、琳蘅和孩子們都獃獃看著他,啞然失色……第十三章 風雨同舟馬 克思經過 14年的準備,決定開始寫作《資本論》。這時,大女燕妮才13歲,勞拉11歲,最小的愛琳娜剛剛開始學走路。
這時,正得到了經濟上的幫助,他們一家在梅特蘭公園附近找到了一所小房子。這是離倫敦城邊離漢普斯泰特荒阜和櫻草丘不遠的一棟小房子。
經過第恩街貧困區的齷齪之後,現在看到這綠草如茵的環境,出門不遠就是公園,燕妮和孩子們真是入了迷。他們添置了一些傢具,也不再擁擠在一起了,馬克思也有了屬於自己寫作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