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釋迦牟尼傳    P 17


作者:布老虎
頁數:17 / 64
類別:佛教

 

釋迦牟尼傳

作者:布老虎
第17,共64。
悉達多聽了,本來明亮澄清的目光,忽然變得鋭利如錐,咄咄逼人,慨嘆一聲:「我懂了,優陀夷,你認為人生在世,對女人的愛慾是最大的樂趣。然而,你卻沒有看到,執迷不悟的人們正是由於過分的愛慾和貪慾,而遭致禍患災殃和衰老病死。愛慾越深,苦難越重,因果相報,眼前比比皆是,難道你視而不見嗎?……」優陀夷先是恭聽,繼而強詞道:「太子,照你這麼說,泯滅愛慾,人群滅絶,這世界不就完了嗎?」悉達多循循善誘,笑出聲來:「哈哈,優陀夷,請允許我打一個逆耳的比喻,在人生的征旅中,你這個老頭子好像一匹不識路子的瞎驢盲馬,一個勁地往慾念的山上爬,最後從山頂上摔下來,粉身碎骨,萬劫不復,死而不悟……」「太子……你……」老頭子沉不住氣兒了,「你說得似乎太過分了。我怎麼成了瞎驢盲馬啦?……」「不不,惟妙惟肖,恰如其人。
只因為你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悉達多要叫這條「瞎驢」的盲眸重見天日。他沉吟着開示說,愛慾固然是生的根本,同時也是死的禍源。人生三碰九磕,九曲十折,說到底是一場跌宕起伏的悲劇,所謂「生苦」。而愛慾並不是永恆的,它倏忽即逝,繼之而來的就是青春的消逝,病苦死患,所謂「朝是紅顏夕白①發」。
一個人忘記青春的倏然和人生的短暫,日夜沉迷在五欲 的境界裡,試問,這種庸夫,與無知的禽獸有什麼不同呢?剛纔所說的那些邪門歪 ① 亦稱「帝釋」,即天帝,佛教中的護法神之一。與他一起成道者共三十三人,命終皆升須彌山頂,共稱三十三天。


  
② 婆羅門教供奉的諸神。
① 佛教用語,為追求色、聲、香、味、觸而起的五種情慾。謂:「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道的仙人,正是不知道五欲的可惡,視牛糞為鮮花,喪失了健康的心靈,淹沒在五欲的洪流中,最後亡身滅命……悉達多的一席長談,說得老謀臣羞愧得無地自容,抬不起頭來。這時,不覺天色黎明,曉星隱沒,王宮的輪廓已影影綽綽地顯露在朝霞初照之中。夏宮中,又響起了悅耳的音樂。


  
然而,這動聽的古樂聲,在悉達多聽來,既淡化不了俗情,也勘破不了生死,只能斧斫靈性和肉體,好像是一片淒淒切切的哭聲。他感到心煩意亂,獨自信步來到禦花園裡。今日和往常一樣,他靜下心來,端坐在一棵閻浮樹下,生死起滅、無常轉變的輪迴,像海潮一樣,在太子的心中旋流起伏……他想到,宇宙是永恆的,生命也是永恆的。如他的老師所說,前者是物質不滅,後者是精神不滅。
所謂永恆,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生老病死,只是無極的生命運轉中的暫時現象,而不生不滅才是人生的本體。死,也許並不意味着幻滅……似乎應該遺留下一個永在的靈魂。然而,死後靈魂到哪裡去了?行善好施的人與作惡多端的人,是否都有同樣的福德智慧?是否會出現一種善惡的因果?……他獨坐靜思,疑團百結。
他洞察人生的光芒,照向黑暗幽深、神秘莫測的內心世界。隨着他縷縷思潮的起伏和不輟的探究,時而在內心的世界裡別開洞天,心腦爽然;時而疑雲驟起,迷惑不解。儘管他發心救世,但是一時還找不到拯救眾生的靈丹妙藥。他好像一個漫無目的地走在大漠上的旅者,一時間感到無處可去。
然而,他發心救世的夙願,決不因此猝然打住。長此沉思,反而加強了他為擺脫物慾和追求人生終極而獻身的氣概,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他發現,為了達到這個遠大的目標,他不僅需要永無休止的思索,而且更需要鍥而不捨的學習,才能對人生的千古難題,這原本就沒有答案的難題,得出滿意的答案。
第七章
深山尋師可巧,就在悉達多對人生尋根探源,感到困惑艱難時,他從前的恩師跋陀羅尼老人,又一次來到了王宮。
這位婆羅門學者此番前來,是想看一看自己的門生弟子這些年來有了哪些進步。不料,淨飯王一見到這位老學者就大發牢騷,說太子違逆王室,不愛江山,厭惡聲色,日夜胡思亂想,探求什麼宇宙和人生的真諦,妄想解救蕓蕓眾生於苦海,並輓留他繼續在宮中供職,不吝教誨,引太子走向正路。淨飯王認為,如果這位老學者能夠留下來,那真是王國的福德,太子的萬幸。然而老學者聽了,卻捻着白花花的鬍鬚犯愁。
他表示,他何嘗不希望國運昌盛,後繼有人,太子前程似錦。怎奈,他已經把自己全部的學識都已教給太子,再也沒有什麼可教的了。至于學①問一道,比五明深奧的,卻還有,那就是《吠陀經》 。他說,這種字字珠璣、句句金玉的聖書,當年他雖然也想研求,終因天資愚鈍,才力不勝,未能鑽進去,更談不到徹悟全貌。
因此他不敢持教,唯恐貽誤學人。
淨飯王一聽,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焦灼神情,急促發問:「請問尊敬的學者,世上還有沒有體悟《吠陀經》的人呢?”老學者默思有頃:「回稟國王,有這樣的人。」「你能舉薦一位嗎,學者?」「如今,世間有一個人。」跋陀羅尼換上一副爽快的口氣,不慌不忙地回答道:「他是一位冥修的隱士,少時與臣同窗。他早年鑽研吠陀之學,淵博精深,淋漓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