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95


作者:徐宏祖
頁數:95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95,共338。
此岩以劉姓者名,與城南劉仙同名實異也。由洞右躋危級而上,是為明月洞。其洞高綴危崖之半,上削千尺,下臨重壑,洞門亦西向。僧白雲架佛閣于洞門之上,層疊倚岩,有飛雲綴空之勢。洞在閣下,東入岈然,然昏黑莫辨,無甚奇。出洞,覓所謂望夫山。山在其北,猶掩不可睹。乃飯而下,崖半見北有支徑,遂循崖少北,復見一洞西向,其門高懸,為僧伐木倒架,縱橫洞前,無由上躋。

方徘徊間,而白雲自上望之,亟趨而下,慫恿引登。



  
梯疊門而上,一石當門樹屏;由其左透隙,則宛轉玲瓏;逾石脊東下,穹然直透山腹;辟門東出,外臨層崖,內列堂奧,憑空下瞰,如置身雲端也。洞門乳柱縱橫,徑竇逆裂,北有一徑高穹下墜,東轉昏黑,亦有門東出,暗不復下。復與白雲分踞石脊之中,談此洞靈異。

昔其徒有不逞者,入洞迷昧,不知所往。

白雲遍覓無可得,哀求佛前。

五日,復自洞側出,言為神所縛,將置之海,以師乞免貰通赦之。

然先是覓洞中數遍,不知從何出也。此間東西透豁,而有脊有門中界之。

〔不若穿山、疊彩、中隱、南峰諸洞,擴然平通,下望明餃,內無餘奧也。〕下洞,別白雲。仍一里,西過北門,門西峰當面起,削山為城。循其北麓轉西北城角,下盤層石,上削危城。其西正馬留山東度之脈;其南瀕城為池,南匯與涼水洞橋新西門外。



  
而南入陽江;其北則窪匯山塘,而東淺于虞山接龍橋下者。

《志》所稱始安嶠當在其處也。

《志》又有冷水洞,在城東,而曾公岩名冷水,而此又有冷水焉。涼水洞橋北,滿堂皆蓮花,香艷遠暨,亦勝地。涼水洞在新西門外。北門在兩山夾中,東西二峰峭豎而起,東峰俗稱為馬鞍,西峰俗呼為真武。東峰疑即鎮南峰,《志》言有唐人勒石,尚未覓得。西峰南麓,王陽明祠。

因之為城,鎖鑰甚壯。然北城隨山南轉,故北隅甚狹,漸迤而南,則東西開擴矣。

余少憩城外西北角盤崖之上,旋入北門,西謁陽明祠。

復東由大街南行,則望洞西岩之穴正當明處,若皎月高懸焉。

又南,共一里,至《桂嶺碑》側,西向瀕城,復得一山,則華景洞在焉。洞門東向,前有大池,後倚山,則亦因為西城者。

洞前岩平朗,上覆外敞,其南昔有樓閣,今俱傾圮莫支,僧移就岩棲焉。岩後穿穴為門,其內崡岈,分而為三:南入者,窪暗而邃;西透者,昔穿城外,因為城門,後甃井石塞而斷焉,北轉者,上出若前,下履飛石,東臨岩上。崖有舊鎸一,為開慶元年手敕,乃畀其鎮將者。開慶不知是何年號,其詞翰俱為可觀。而下有謝表井跋,則泐lè裂開不能讀矣。已復出至前岩,僧言由洞左攀城而上,山之絶頂有《諸葛碑》。余從聞異之,亟西登城陴pí女牆,乃循而南登,已〔從石萼〕叢錯中攀躋山頂。此頂當是寶積山。

《志》言寶積與華景相連,上有危石怪木,當今又為臥龍山,想一山而南北異名耳。頂南荒草中有兩碑,一為成化間開府孔鏞撰文,一為嘉靖間閫帥俞大酞修記。皆言此山昔名臥龍,故因而祀公,以公德業在天下,非以地拘也。今頂祠已廢,更創山麓。

從其上東俯宮衢,晚煙歷歷,西瞰濛緒,荷葉田田,近則馬留山倒影,遠則侯山諸峰列翠,雖無諸葛遺蹤,亦為八桂勝地。其側崖棘中,有百合花一枝,五萼,甚鉅,因連根折之,肩而下山,即為按察司後矣。薄暮,共二里,抵寓。

初九日餘少憩寓中。上午,南自大街一里過樵樓,市扇欲書《登秀詩》贈紺谷、靈室二僧,扇無佳者。乃從縣后街西入宗室廉泉園。

廉泉丰仪修整,禮度謙厚,令童導遊內園甚遍。

園在居右,後臨大塘,遠山近水,映帶頗盛,果樹峰石,雜植其中,而亭榭則雕鏤繢飾,板而無紋也。停憩久之。東南一里,過五嶽觀。又一里,出文昌門,乃東南門也,南溪山正對其前。轉若一指,直上南過石粱,〔樑下即陽江北分派。〕即東轉而行,半裡,過桂林會館,又半裡,抵石山南麓,則三教庵在焉。庵後為右軍崖,即方信孺結軒處。方詩刻庵後石崖上,猶完好可拓。其山亦為漓山,今人呼為象鼻山,與雉土人藏簍其中也。洞不甚寬廣,昔直透東北隅,今其後竅已疊石掩塞。循石崖東北,遂抵灕江。乃盤山溯行,從石崖危嵌中又得一洞,北向,名南極洞。其中不甚深。出其前,直盤至西北隅,是為象鼻岩,而水月洞現焉。蓋一山而皆以形象異名也。飛崖自山頂飛跨,北插中流,東西俱高剜成門,陽江從城南來,流貫而合于漓。上既空明如月,下復內外瀠波,「水月」之稱以此。而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屬於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勢,「象鼻」之稱又以此。水洞之南,崖半又闢陸洞。其崖亦自山頂東跨江畔,中剜圓竅,長若行廊,直透水洞之上,〔北踞竅口,下瞰水洞,〕東西交穿互映之景,真為勝絶。宋范石湖作銘勒竅壁以存。字大小不一,半已湮泐消蝕隱沒和裂斷,此斷文蝕柬,真可與范銘同珍,當覓工拓之,不可失也。時有漁舟泊洞口崖石間,因令棹余繞出洞外,復穿入洞中,兼盡水陸之觀。

乃南行一里,渡灕江東岸,又二里抵穿山下。其山西與鬥雞山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