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316


作者:徐宏祖
頁數:316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316,共338。
十一日晨起,早龍江具飯,且言:「江外土人,質野不馴,見人輒避。君欲游石城,其山在西北崇峽之上,路由蠻邊入。蠻邊亦余所轄,當奉一檄文書,令其火頭供應除道,撥寨夫引至其處,不然,一時無棲托之所也。“余謝之。龍江復引余出廬前曠處,指點而言曰:」東北一峰特聳,西臨江左者,為王尚書駐營之峰。

西北重峽之下,一岡東突江右者,是為蠻邊,昔麓川叛酋思任踞為巢。



  
其後重岸上,是為石城,思酋恃以為險,與王尚書夾江相拒者也。此地昔為戰場,為賊窟。今藉天子威靈,民安地靜,物產豐盈,盛於他所。他處方苦旱,而此地之雨不絶;他處甫插蒔,而此中之新谷已登,他處多盜賊,而此中夜不閉戶。敢謂窮邊非樂土乎!第無高人至此,而今得之,豈非山川之幸!“余謝不敢當。時新谷、新花,一時並出,而晚稻香風,盈川被隴,真邊境之休風,而或指以為瘴,亦此地之常耳。

既飯。龍江欲侍行,余固辭之,期返途再晤,乃以其檄往。出門,即溯江東岸北行。二里,時渡舟在西岸,余坐東涯樹下待之,半晌東來,乃受之。溯流稍北,又受駝騎,此自北衝西來者。

渡舟為龍江之弟龍川所管,只駝騎各畀之錢,而罄身隻身不帶他物之渡,無畀錢者。時龍川居江岸,西與蠻邊之路隔一東下小溪。渡夫謂余,自蠻邊回,必向溪南一晤龍川。余許之。乃從小溪北岸登涯,即西北行,於是涉上江之西矣。此十五喧之中也,循西山北二日為崩戛,南二日為八灣。

崩戛北為紅毛野人。

八灣南為潞江安撫司。

昔時造橋,西逾山心,出壺瓶口,至騰陽道,尚在其南下流二十里。其天生石崖可就為橋址者,又在其下。

昔眾議就崖建橋,孫郡尊已同馬元中輩親至而相度之。後徐別駕及騰越督造衛官,以私意建橋于石崖北沙嘴之沖,旋為水摧去,橋竟不成。


  

此江王靖遠與思任夾江對壘,相持不得渡。

王命多縛筏。

一夕縛羊于鼓,縛炬于筏,放之蔽江南下。思酋見之,以為筏且由下流渡,競從西岸趨下流,而且師從上流濟矣,遂克之。今東岸之羅明,乃其縛松明寨,羅鼓乃其造鼓寨也。

西北三里,有溪自西峽出,北渡之。半裡,有聚落倚坡東向羅列,是為蠻邊。

按《志》,十五喧無蠻邊之名,想即所謂中岡也。閃太史亦有莊在焉。覓火頭不見。其妻持檄覓一僧讀之,延余坐竹欄上而具餐焉。[奇+書網-QISuu.cOm]

其僧即石城下層中台寺僧,結庵中台之上,各喧土人俱信服之,今為取木延匠,將開建大寺。此僧甫下山,與各喧火頭議開建之事,言庵中無人,勸余姑停此,候其明日歸,方可由庵覓石城也。余從之,坐欄上作紀。下午浴于澗。復登欄,觀火頭家烹小豚祭先。令一人從外望,一人從內呼。問:「可來?」曰:「來了。」如是者數十次。以布曳路間,度入龕而酌之飯之,勸亦如生人。薄暮,其子以酒肉來獻,乃火酒也。酌于欄上,風雨忽來,雖欄無所蔽,而川中藴熱,即就欄而臥,不暇移就其室也。

「火頭」者,一喧之主也,即中土保長、里長之類。

十二日火頭具飯,延一舊土官同餐。其人九十七歲矣,以年高,後改于早龍江者。喧中人皆言,其人質直而不害人,為土官最久,曾不作一風波,有饋之者,千錢之外輒不受。當道屢物色考察之,終莫得其過跡。喧人感念之,共宰一牛,賣為贍老之資。既飯,以一人引余往中台寺。余欲其人竟引探石城,不必由中台。其人言:「喧中人俱不識石城路,惟中台僧能識之;且路必由中台往,無他道也。」余不信,復還。遍征之喧中,其言合,遂與同向中台。

由村北溯溪西向入,二里,過上蠻邊,漸入峽。又西一里余,涉一水溝,逐臨南澗倚北坡而行。又裡余,則北坡稍開,有岐北去。又西逾坡,過一水塘,北下峽中。共二里,有溪自北峽來,架木為橋,西度之。橋之南,又有溪自南峽西來,與橋水合進,而出於蠻邊南大溪者。既度橋西,即北向上坡。其坡峻甚,且濘甚,陷淖不能舉足,因其中林木深悶,牛畜蹂踐,遂成淖土,攀陟甚難。

二里,就小徑行叢木中。

三里,復與大路合,峻與濘愈甚。又北上一里,折而西南上峽中。一里,南逾其岡,則中台東下之脊也,始見有茅庵當西崖之下,其崖矗然壁立於後,上參霄漢,其上蓋即石城雲。

乃入庵。

庵東向,乃覆茅為之者,其前積木甚巨,一匠工斫之為殿材。昨所晤老僧號滄海,四川人。已先至,即為余具飯。余告以欲登石城,僧曰:「必俟明日,今已無及矣。此路惟僧能導之,即喧中人亦不能知也。」余始信喧人之言不謬,遂停其茅中。此寺雖稱中台,實登山第一坪也。石城之頂,橫峙于後者,為第二層。其後又環一峽,又矗而上,即雪山大脊之東突,是為第三重。

自第一坪而上,皆危嶂深木,蒙翳懸阻,曾無人跡。惟此老僧昔嘗同一徒,持斧秉炬,探歷四五日,于上二層各斫木數十株,相基卜址,欲結茅于上,以去人境太遠,乃還棲下層。今暄人歸依,漸有展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