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晚清文選    P 409


作者:林則徐等
頁數:409 / 483
類別:古典散文

 

晚清文選

作者:林則徐等
第409,共483。
然此猶第就往事而言也,試再論近事。乙未之夏,中日一罷戰,《馬關條約》既成,各國袖手旁觀,一詞莫贊,此固局外之理宜然,吾非以此為諸國咎也。然俄人約法、德二國,仗義執言,歸我遼東數郡之地,日人飲恨在骨,每飯不忘。夫俄人豈不知市惠于中國,則必開罪于日本,而顧毅然行此而不顧者,倘真所謂代人受過者,是耶?非耶?即今海內士論,局外閒評,莫不以俄人索還遼東,謂其自私自利。其言曰:「日人既得遼東,勢必極意經營,則俄人南下之謀,不能復遂。俄人之意,以為不如寄之中國,則將來俄之取東三省也,若拉朽摧枯,無煩合力,直不啻為外府之寄耳。」嗚呼!為如是言者,其是非情偽,吾且不暇深求。然天下立言之公理,但當就事論事。必欲舉未來之事,而為逆詐,億不信,以自托于識微知幾之列,則吾人足之所履,何往非危地,首之所戴,何處無險象,但能居安思危,居夷慮險,則固不必時時以不肖之心度人也。且即如向者之論,謂俄人用心果是如此,則必中國之決不能自強,而後其術可行。然俄亦安能預計中國之決不自強耶?如其果不能自強,則豈惟俄人,若英、若法、若德、若美、若日本,苟提一旅之師,即皆足以致吾之死命。又豈惟東三省?若閩粵、若江浙、若雲貴、四川,苟有一方之警,即皆足以啟外人之戎心,而獨于還我遼東之俄人,竊竊然疑之,不以為德,反以為仇。就事論事,亦可謂不近人情者矣。上年李中堂之使俄也,覲其皇帝,謁其親王宰相外部,無不以中國之變法自強相勖。俄使吳王答聘來華,禮儀之隆,情文之備,為向來外國使臣所未有。道出天津,以千二百金捐贈俄文館,為學生膏伙之資,本年湖北告荒,駐津領事書思齊君,率其旅津官商,合捐五百金,以為賑濟,其君民上下之間,與我儀文情意,有如膠漆。夫德之大者既如此,惠之小者又如彼,食薺必甘,誰謂荼苦,飲醇而醉,豈雲鴆毒。故吾謂今日中國之結納俄國,不特事勢之必然,而又為情理之當然者此也。

然此猶第就我于俄人而言也,試再論俄人之於我。俄之建國也,西自波羅的海,東至庫頁島,橫跨二洲,其西土與歐洲諸國,若瑞典、若丹麥、若德、若奧、若土耳其,水絡山聯,犬牙相錯,防禦之計,節節不能疏,亦刻刻不能懈。環伺強鄰,一舉一言,易成媒孽。獨吾中國,論安言計,動稱聖人,載瞻戶庭,不勤遠略,故俄自中亞細亞以來,與吾萬里連疆,得以經營之暇,積寸累銖,從容佈置。建水師于海參崴,而爭太平洋之利,築鐵路于悉畢利,而握大陸之權,實惟有中國之雅重,始足成俄人之壯志。假使圖們之江,易以為君士但丁之峽;蒙回之界,易而為德奧之鄰,則俄東顧之憂,其能晏然而已乎?此則論其事勢,而不能不親中國者,其故一也。康熙二十八年,中俄黑龍江之界約二:其一則以格爾必齊河為界,循河上流,由大興安嶺以至于海,凡嶺南一帶,流入黑龍江之溪河,皆屬於我,嶺北一帶之溪河,皆屬於俄。一則以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中,河之北岸屬俄。自康熙以迄道咸二百餘年,未渝盟約,至咸豐八年而分界之議起,將軍弈山與俄使木裡斐兵福會勘定約,俄使以防英為辭,屯兵江左,而謂兩國界址,自河北比奈嶺東至額爾古納河,入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至海,沿河各岸,一半可屬中國,一半可屬俄國。朝廷顧念邦交,不願以疆場之役,輕開邊釁。至咸豐十一年,中俄大臣會同定界立約,一如前請,由是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河以東,皆為俄土。是役也,俄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坐收數千里之地。東海水師之埠,由此而興,伯利鐵路之工,由此而創,金河林礦產之利,由是而饒。是中國之有德于俄,而俄之受于中國也如此。夫吾嘗稽之西史矣,一千七百九十五年,俄人得波蘭之九省,而布、奧分之。一千八百五十四年,俄人得土耳其之數城,而英、法爭之。又皆勞師動眾,糜餉曠時,或數世之經營,或頻年之血戰,幸而後得,猶且得不償失。其視中國之彬彬禮讓,孰德孰怨,俄人雖口不言恩,而心固知感。此又揆之情理,而不能不親愛中國者,其故二也。


  



  
東西悉畢爾鐵路者,環球各國所驚心而注目者也,然俄人原勘之基,自赤塔折而東北,經阿穆爾省循黑龍江北岸,跨外興安顧以至伯利,其間河流間阻,山徑崎嶇,費既不資,而曠日久持,未能剋期蕆事。自中國許其假道,然後由赤塔折而東南,經尼布楚入黑龍江省,經齊齊哈爾入吉林,以達于彼土。費省而功捷,成路既速,收效自先。將來與中國關外之路,輪軌相接,然後發軔歐西,擊轂西東,汽車南下,得與英、德、美、日諸國爭太平洋之利權。由是言之,今日因中國之通融而得鐵道之捷徑,將來又必藉中國之贊成,以為鐵路之出路,其所得利益,豈淺鮮哉?即就今日造路而論,人工則出之三省之客民,糧食則取之松花之兩岸,土地則購之八旗之田莊屯戶,一有齟齬,動成冰炭,是不但與吾朝廷有互為維持聯絡之誼,即下至民間,一尺之土,一畝之糧,一夫一婦之手足,亦復隨地隨時,有息息相關之理。是俄人之於中國,不特與上交,又當與下交,此又考其事勢情理,而不能不親愛者,其故三也。由是言之,我以是施,人以是報,人以是求,我以是應;中俄交誼之親之密,宜為朝野之所共見,豪傑之所默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