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文史通義    P 76


作者:章學誠
頁數:76 / 112
類別:史學論述

 

文史通義

作者:章學誠
第76,共112。
夫州縣誌乘,比於古者列國史書,尚矣。列國諸侯開國家承,體崇勢異;史策編列世家,抗於臣民之上,固其道也。州縣長吏,不過古者大夫邑宰之選,地非久居,官不世祿,其有甘棠留蔭,循跡可風,編次列傳,班於文學政事之間,亦其宜也。往牒所載,今不可知。若梁元帝所為《丹陽尹傳》,(見《隋志》,凡十卷。)孫仲所為《賢牧傳》,(見《唐志》,十五卷。)則專門編錄,率由舊章。馬、班《循吏》之篇,要為不易者矣。至於州縣全志,區分品地,乃用名宦為綱,與鄉賢、列女、仙釋、流寓諸條,均分門類;是乃摘比之類書,詞人之雜纂,雖略仿樂史《太平寰宇記》中所附名目,實兔園捃摭詞藻之先資。欲擬《春秋》家學,外史掌故,人編列傳,事具首尾;苟使官民同錄,體例無殊,未免德操詣龐公之家,一室難分賓主者矣。

竊意蜀郡之慕文翁,南陽之思邵父,取其有以作此一方,為能興利革弊;其人雖去,遺愛在民,職是故也。正使伯夷之清,柳下之惠,不嫌同科。其或未仕之先,鄉評未協;去官之後,晚節不終;苟為一時循良,何害一方善政?夫以治績為重,其餘行業為輕,較之州中人物,要其始末,品其瑕瑜,草木區分,條編類次者,其例本不相侔。於斯分別標題,名為「政略」,不亦宜乎?夫略者,綱紀之鴻裁,編摩之偉號,黃石、淮南之屬抗其題,(《黃石三略》、《淮南子要略》。)張溫、魚豢之徒分其紀,(張溫《三史略》,魚豢《典略》。)蓋有取乎謨略之遺,不獨鄭樵之二十部也。(鄭樵《通志》二十略。)以之次比政事,編著功猷,足以臨蒞邦人,冠冕列傳,揆諸記載,體例允符,非謂如裴子野之刪《宋略》,但取節文為義者也。



  
○和州志列傳總論

志曰:傳志之文,古無定體。《左氏》所引《軍志》、《周志》諸文,即傳也。孟子所對湯武苑囿之問,皆曰「於傳有之」,即志也。六藝為經,則《論語》、《禮記》之文謂之傳。卦爻為經,則《彖》、《象》、《文言》謂之傳。自《左氏春秋》依經起義,兼史為裁。而司馬遷七十列傳,略參其例;固以十二本紀,竊比《春秋》者矣。夫其人別為篇,類從相次,按諸《左氏》,稍覺方嚴,而別識心裁,略規諸子。揆其命名之初,諸傳之依《春秋》,不過如諸記之因經禮,因名定體,非有深文。即楚之屈原,將漢之賈生合傳;談天鄒衍,綴大儒孟荀之篇;因人徵類,品藻無方,詠歎激昂,抑亦呂氏六論之遺也。(呂氏十二紀似本紀所宗,八覽似八書所宗,六論似列傳所宗。)班史一卷之中,人分首尾,傳名既定,規制綦密。然逸民四皓之屬,王貢之附庸也。王吉、韋賢諸人,《儒林》之別族也。附庸如顓臾之寄魯,署目無聞;別族如田陳之居齊,重開標額;徵文則相如侈陳詞賦,辨俗則東方不諱諧言;蓋卓識鴻裁,猶未可量以一轍矣。范氏東漢之作,則題目繁碎,有類米鹽;傳中所列姓名,篇首必標子注。於是列傳之體,如注告身,首徵祖系,末綴孫曾,循次編年,惟恐失墜。求如陳壽之述《蜀志》,旁采《季漢輔臣》,沈約之傳靈運,通論六朝文史者,不為繩墨拘牽,微存作者之意,跫然如空谷之足音矣。然師般不作,規矩猶存。比緝成編,以待能者;和而不倡,宜若可為;第以著述多門,通材達識,不當坐是為詹詹爾。至於正史之外,雜記之書,若《高祖》、《孝文》,論述策詔,皆稱為傳。(《漢·藝文志》有《高祖傳》十三篇,《孝文傳》十一篇。)則故事之祖也。《穆天子傳》、《漢武內傳》,小說之屬也。劉向《列女傳》,嵇康《高士傳》,專門之紀也。王肅《家傳》,王裒《世傳》,一家之書也。《東方朔傳》、《陸先生傳》,一人之行也。至於郡邑之志,則自東京以往,訖於六朝而還,若《陳留耆舊傳》,《會稽先賢傳》之類;其不為傳名者,若《襄陽耆舊記》、《豫章志後撰》之類;載筆繁委,不可勝數。網羅放失,綴輯前聞,譬彼叢流趨壑,細大不捐;五金在冶,利鈍並鑄者矣。司馬遷曰:「百家言不雅馴,搢紳先生難言之。」又曰:「不離古文者近是。」又曰:「擇其言尤雅者。」載籍極博,折衷六藝。《詩》、《書》雖闕,虞夏可知。"然則旁推曲證,聞見相參,顯微闡幽,折衷至當,要使文成法立,安可拘拘為劃地之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