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文史通義    P 105


作者:章學誠
頁數:105 / 112
類別:史學論述

 

文史通義

作者:章學誠
第105,共112。
乾隆四十六年冬,余自肥鄉知縣移劇大名。大名自並魏移治府城,號稱畿南衝要;而縣誌尚未裒合成書,文獻之徵,闕焉未備。余有志蒐羅,下車之始,姑未遑暇。至四十九年,乃與鄉縉紳討論商榷,採取兩縣舊志,參互考訂,益以後所見聞,彙輯為編;得圖說二篇,表二篇,志七篇,傳五篇,凡一十六篇,而敘例目錄之列於卷首,雜采綴記之附於卷末者,不與焉。五十年春正月,書成。會余遷河間府同知,尋以罣誤免官,覊跡舊治。而繼為政者,休寧吳君,自隆平移治茲縣。吳君故嘗以循良名聲三輔,而大雅擅文,所學具有原本。及余相得,莫逆於心。因以志稿屬君訂定,而付之梓人。爰述所以為志之由,而質之吳君。

曰:往在肥鄉官舍,同年友會稽章君學誠,與余論修志事。章君所言,與今之修志者異。余徵其說,章君曰:「郡縣誌乘,即封建時列國史官之遺;而近代修志諸家,誤仿唐宋州郡圖經而失之者也。《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謂若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是一國之史,無所不載,乃可為一朝之史之所取裁。夫子作《春秋》,而必徵百國寶書,是其義矣。若夫圖經之用,乃是地理專門。按天官司會所掌書契版圖,註:版謂戶籍,圖謂土地形象,田地廣狹,即後世圖經所由仿也。是方志之與圖經,其體截然不同;而後人不辨其類,蓋已久矣。」余曰:「圖經於今,猶可考乎?」章君曰:「古之圖經,今不可見。間有經存圖亡,如《吳郡圖經》《高麗圖經》之類;又約略見於群書之所稱引,如水經地誌之類,不能得其全也。今之圖經,則州縣輿圖,與六條憲綱之冊,其散著也。若元明之《一統志》書,其總匯也。散著之篇,存於官府文書,本無文理,學者所不屑道。統匯之書,則固地理專門,而人物流寓,形勝土產,古蹟祠廟諸名目,則因地理而類撮之,取供文學詞章之改採用,而非所以為書之本意也。故形勝必用駢儷,人物節取要略,古蹟流連景物,祠廟亦載遊觀,此則地理中之類纂,而不為一方文獻之徵,甚皎然也。」



  
余曰:「然則統志之例,非與?閻氏若璩以謂統志之書,不當載人物者,其言洵足法與?」章君曰:「統志創於元明,其體本於唐宋,質文損益,具有所受,不可以為非也。《元和郡縣》之志,篇首各冠以圖,圖後系以四至八到,山川經緯之外,無旁綴焉;此圖經之本質也。《太平寰宇》之記,則入人物藝文,所謂踵事而增華也。《嘉熙方輿勝覽》,侈陳名勝古蹟,遊覽辭賦,則逐流而靡矣。《統志》之例,補《寰宇》之剩義,刪名勝之支辭,折衷前人,有所依據,閻氏從而議之過矣。然而其體自有輕重,不可守其類纂名目,以備一方文獻之全,甚曉然也。」余曰:「古之方志,義例何如?」章君曰:「三代封建,與後代割據之雄,大抵國自為制,其體固不侔矣。郡縣之世,則漢人所為《汝南先賢》、《襄陽耆舊》、《關東風俗》諸傳說,固已偏而不備,且流傳亦非其本書矣。今可見者,宋志十有餘家,雖不能無得失,而當時圖經纂類名目未盛,則史氏家法猶存。未若今之直以纂類子目,取為全志,儼如天經地義之不可易也。」余曰:「宋志十有餘家,得失安在?」章君曰:「范氏之《吳郡志》,羅氏之《新安志》,其尤善也。《羅志》蕪而不精,《范志》短而不詳,其所蔽也。《羅志》意存著述,《范志》筆具翦裁,其所長也。後人得著述之意者鮮矣。知翦裁者,其文削而不腴,其事鬱而不暢,其所識解,不出文人習氣,而不可通於史氏宏裁;若康氏《武功》之志,韓氏《朝邑》之志,其顯者也。何為文人習氣?蓋仿韓退之《畫記》而敘山川物產,不知八書十志之體,不可廢也。仿柳子厚《先友記》而志人物,不知七十列傳之例,不可忘也。然此猶文人徇名之弊也。等而下者,更無論矣。」


  

余曰:「如君所言,修志如何而後可?」章君曰:「志者,志也。其事其文之外,必有義焉,史家著作之微旨也。一方掌故,何取一人著作?然不託於著作,則不能以傳世而行遠也。文案簿籍,非不詳明,特難乎其久也。是以貴專家焉。專家之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以言傳也。其可以言傳者,則規矩法度,必明全史之通裁也。」「明全史之通裁當奈何?」曰:「知方志非地理專書,則山川都裡坊表名勝,皆當匯入地理,而不可分占篇目,失賓主之義也。知方志為國史取裁,則人物當詳於史傳,而不可節錄大略;藝文當詳載書目,而不可類選詩文也。知方志為史部要刪,則胥吏案牘,文士綺言,皆無所用,而體裁當規史法也。此則其可言者也。夫家有譜,州縣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然家譜有徵,則縣誌取焉。縣誌有徵,則國史取焉。今修一代之史,蓋有取於家譜者矣。未聞取於縣誌。則荒略無稽,薦紳先生所難言也。然其故,實始於誤仿圖經纂類之名目,此則不可不明辨也。」

噫!章君之言,余未之能盡也。然於志事,實不敢掉以輕心焉。二圖包括地理,不敢流連名勝,侈景物也。七志分別綱目,不敢以附麗失倫,致散渙也。二表辨析經緯,不敢以花名卯簿,致蕪穢也。五傳詳具事實,不敢節略文飾,失徵信也。鄉薦紳不餘河漢,勤勤討論,勒為斯志,庶幾一方之掌故,不致如章君之所謂誤於地理之偏焉耳。若求其志,而欲附於著作專家,則余謝不敏矣。

○為畢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