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43


作者:黃宗羲
頁數:43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第43,共462。
東郭子曰:「聖人教人只是一個行,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是行也,篤行之者,行此數者不已是也,就如篤恭而天下平之篤。”先生曰:「這卻不是聖人言。學字有專以知言者,有兼知行言者,如『學而時習之』之學字,則兼言之。

若博學之對篤行之而言,分明只是知,如何是行?如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亦如是。此篤恭之篤,如雲到博厚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之類。若篤行之篤,即篤志努力之類,如何相比得?夫博學分明是格物致知的工夫,如何是行?」東郭子曰:「大抵聖人言一學字,則皆是行,不是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及之亦是行,如日月至焉,至字便是一般。守之是守其及之者,常不失也。如孔門子路之徒,是知及之者;如顏子三月不違,則是仁能守之者。」先生曰:“知及之分明只是知,仁守之纔是行。

如何將知及之亦為行乎?予之所未曉也。」

東郭子曰:「程子謂《大學》乃孔氏之遺書,謂之遺書,正謂其言相似也,然聖人未嘗言之。若以格物為窮理,則與聖言不相似,何以謂之遺書?”先生曰:“謂之遺書者,指理而言,非謂其言相似也。且曰聖人未嘗言之,甚害事。某也愚,只將格物作窮理,先從知止致知起。

夫知止致知首言之,而曰未嘗言之,何也?」

東郭子曰:「我初與陽明先生講格物致知,亦不肯信。後來自家將《論》、《孟》、《學》、《庸》之言各相比擬過來,然後方信陽明之言。」先生曰:「君初不信陽明,後將聖人之言比擬過方信,此卻喚做甚麼?莫不是窮理否?」東郭子笑而不對。



  
先生曰:「汝輩做工夫,須要有把柄,然後纔把捉得住,不然,鮮不倒了的。故叉手不定,便撒擺;立腳不定,便那移。」

先生曰:「學者必是有定守,然不好的事不能來就我。《易》曰『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若我無實,則這不好的事,皆可以來即我也。」

邦儒問:「近日朋友講及《大學》,每欲貫誠意於格物之前,蓋謂以誠意去格物,自無有不得其理者,如何?”先生曰:“格致誠正雖是一時一串的工夫,其間自有這些節次。且如佛子寂滅,老子清靜,切切然,惟恐做那仙佛不成,其意可為誠矣,然大差至於如此,正為無格物之功故也。但格致之時,固不可不着實做去,格致之後,誠意一段工夫亦是不可缺也。」

呂潛問:「欲根在心,何法可以一時拔得去?”先生曰:“這也難說。一時要拔去,得須要積久工夫才得就。且聖如孔子,猶且十五志學,必至三十方能立,前此不免小出入,時有之。學者今日且於一言一行差處,心中即便檢制,不可復使這等。

如或他日又有一言一行差處,心中即又便如是檢制。此等處人皆不知,己獨知之,檢制不復萌,便是慎獨工夫。積久熟後,動靜自與理俱,而人欲不覺自消。欲以一時一念的工夫,望病根盡去,卻難也。」

李樂初見先生,問:「聖學工夫如何下手?”先生曰:「亦只在下學做去。」先生因問:「汝平日做甚工夫來?」和仲默然良久不應。先生曰:“看來聖學工夫只在無隱上就可做得。學者但於己身有是不是處,就說出來,無所隱匿,使吾心事常如青天白日纔好。

不然,久之積下種子,便陷於有心了。故司馬溫公謂『平生無不可對人說得的言語』,就是到建諸天地不悖,質之鬼神無疑,也都從這?起。」

先生曰:「鄒東郭云:『聖賢教人只在行上,如《中庸》首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便繼之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並不說知上去。』予謂亦須知得何者是人欲,不然戒慎恐懼個甚麼?蓋知皆為行,不知則不能行也。」

康恕問:「戒慎恐懼是靜存,慎獨是動察否?”先生曰:“只是一個工夫,靜所以主動,動所以合靜。不睹不聞靜矣,而戒慎恐懼便惺惺,此便屬動了。如大《易》『閒邪存其誠』一般,邪閒則誠便存,故存養省察工夫,只是一個,更分不得。」

章詔問「格物”。先生曰:「這個物,正如《孟子》雲『萬物皆備於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於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慮之所起,皆是物,皆是要格的。蓋無一處非物,其功無一時可止息得的。」聶靳曰:「某夜睡來有所想像,念頭便覺萌動,此處亦有物可格否?」先生曰:「怎麼無物可格?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亦皆是格物。」章詔因曰:「先生格物之說切要,是大有功於聖門。」先生曰:“也難如此說,但這等說來,覺明白些,且汝輩好去下手做工夫矣。」

先生曰:「聖賢每每說性命來,諸生看還是一個、是兩個?”章詔曰:「自天賦與為命,自人稟受為性。」先生曰:「此正是《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般。子思說『自天命便謂之性』,還只是一個。朱子謂『氣以成形而理亦賦』,還未盡善。

天與人以陰陽五行之氣,理便在?面了,說個亦字不得。」陳德夫因問:「夫子說性相近處,是兼氣質說否?」先生曰:「說兼亦不是,卻是兩個了。夫子此語與子思元是一般。夫子說性元來是善的,便相近,但後來君着習染便遠了;子思說性元是打命上來的,須臾離了,便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