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434


作者:黃宗羲
頁數:434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第434,共462。
石樑言一名臣轉身為馬,引其族姑證之。羲甚不然其言,退而與王業洵、王毓蓍推擇一輩時名之士,四十餘人,執贄先生門下。此四十餘人者,皆喜闢佛,然而無有根柢,於學問之事,亦浮慕而已,反資學佛者之口實。先生有憂之,兩者交譏,故傳先生之學者,未易一二也。

先生之學,以慎獨為宗,儒者人人言慎獨,唯先生始得其真。盈天地間皆氣也,其在人心,一氣之流行,誠通誠復,自然分為喜怒哀樂、仁義禮智之名,因此而起者也。不待安排品節,自能不過其則,即中和也。此生而有之,人人如是,所以謂之性善,即不無過不及之差,而性體原自周流,不害其為中和之德。



  
學者但證得性體分明,而以時保之,即是慎矣。慎之工夫,只在主宰上,覺有主,是曰意,離意根一步,便是妄,便非獨矣。故愈收歛,是愈推致,然主宰亦非有一處停頓,即在此流行之中,故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蓋離氣無所為理,離心無所為性。

佛者之言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是其真臟實犯。奈何儒者亦曰「理生氣」,所謂毫釐之辨,竟亦安在?而徒以自私自利,不可以治天下國家,棄而君臣父子,強生分別,其不為佛者之所笑乎?先生大指如是。此指出真是南轅北轍,界限清楚,有宋以來,所未有也。

識者謂五星聚奎,濂、洛、關、閩出焉;五星聚室,陽明子之說昌;五星聚張,子劉子之道通,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語錄

湛然寂靜中,當見諸緣就攝,諸事就理,雖簿書鞅掌,金革倥 ,一齊具了,此靜中真消息。若一事不理,可知一心忙亂在。用一心,錯一心,理一事,壞一事,即豎得許多功能,亦是沙火不成團,如喫飯穿衣,有甚奇事?纔忙亂,已從脊樑過。學無本領,漫言主靜,總無益也。

知行自有次第,但知先而行即從之,無間可截,故雲一。後儒喜以覺言性,謂一覺無餘事,即知即行,其要歸於無知。知既不立,一亦難言。噫!是率天下而禪也。



  
有不善未嘗不知,是謂良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是謂致知。盈天地間皆道也,學者須自擇乎中庸。事之迥不及處,即為惡事,則念之有倚着處,即為惡念。擇言非擇在事上,直證本心始得。

《識仁》一篇,總是狀仁體合下如此,當下認取活潑地,不須着纖毫氣力,所謂我固有之也。然誠敬為力,乃是無着力處,蓋把持之存,終屬人偽,誠敬之存,乃為天理。只是存得好,便是誠敬。存,正是防檢,克己是也;存,正是窮索,擇善是也。

若泥不須防檢窮索,則誠敬之存,當在何處?未免滋高明之惑。(以上庚申前錄。)

凡人一言過,則終日言皆婉轉而文此一言之過;一行過,則終日行皆婉轉而文此一行之過。蓋人情文過之態如此,幾何而不墮禽獸也!

日用之間,漫無事事,或出入闈房,或應接賓客,或散步迴廊,或靜窺書冊,或談說無根,或思想過去未來,或料理藥餌,或揀擇衣飲,或詰僮僕,或量米鹽,恁他捱排,莫可適莫。自謂頗無大過,杜門守拙,禍亦無生。及夫時移境改,一朝患作,追尋來歷,多坐前日無事甲?如前日妄起一念,此一念便下種子,前日誤讀一冊,此一冊便成附會。推此以往,不可勝數,故君子不以閒居而肆惡,不以造次而違仁。

(以上癸亥)

此心放逸已久,纔向內,則苦而不甘,忽復去之。總之,未得天理之所安耳。心無內外,其渾然不見內外處,即天理也。先正云:「心有所向,便是欲。」向內向外,皆欲也。

釋氏之學本心,吾儒之學亦本心,但吾儒自心而推之意與知,其工夫實地,卻在格物,所以心與天通。釋氏言心,便言覺,合下遺卻意,無意則無知,無知則無物。其所謂覺,亦只是虛空圓寂之覺,與吾儒體物之知不同;其所謂心,亦只是虛空圓寂之心,與吾儒盡物之心不同。象山言心,本未嘗差,到慈湖言無意,分明是禪家機軸,一盤托出。

道本無一物可言,若有一物可言,便是礙膺之物;學本無一事可 ,纔有一事可 ,便是賊心之事。如學仁便非仁,學義便非義,學中便非中,學靜便非靜,止有誠敬一門,頗無破綻。然認定誠敬,執着不化,則其為不誠不敬也,亦已多矣。夫道即其人而已矣,學如其心而已矣!

此心絶無湊泊處,從前是過去,向後是未來,逐外是人分,搜?是鬼窟,四路把絶,就其中間,不容發處,恰是此心真湊泊處。此處理會得分明,則大本達道,皆從此出。

心無物累,便是道,莫於此外更求道,此外求道妄也。見為妄見,思為妄思,有見與思,即與消融去,即此是善學。(以上乙丑丙寅。)

延平教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此學問第一義工夫。」未發時有何氣象可觀?只是查檢自己病痛到極微密處,方知時雖未發,而倚着之私,隱隱已伏;纔有倚着,便易橫決。若於此處查考分明,如貫虱車輪,更無躲閃,則中體恍然在此,而已發之後,不待言矣。此之謂善觀氣象者。

問:「未發氣象,從何處看入?」曰:「從發處看入。」「如何用工夫?」曰:「其要只在慎獨。」問:「兼動靜否?」曰:「工夫只在靜,故雲主靜立人極,非偏言之也。」「然則何以從發處看入?」曰:「動中求靜,是真靜之體;靜中求動,是真動之用。

體用一原,動靜無端,心體本是如此。」(以上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