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454


作者:黃宗羲
頁數:454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第454,共462。
練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而已。無一事乃能事事,便是主靜工夫得力處。又曰:「多事不如少事,省事不如無事。」(《應事說》)

應事接物,相為表?,學者于天下不能遺一事,便于天下不能遺一人。自落地一聲,此身已屬之父母;及其稍長,便有兄弟與之比肩;長而有室,又有妻子與之室家。至于食毛踐土,君臣之義,無所不在。惟朋友聯合,于稠人廣眾之中,似屬疏闊,而人生實賴以有覺。



  
合之稱五倫。人道之經綸,管于此也。然父子其本也,人能孝于親,未有不忠於事君與友於兄弟、信於朋友、宜於家室者。夫妻一倫,尤屬化原。

古來大聖大賢,又多從此處發軔來,故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蓋居室之間,其事最微渺而易忽,其惡為淫僻。學者從此關打破,便是真道德,真性命,真學問文章,不然只是偽也。自有五倫,而舉天下之人,皆經緯聯絡其中。

一盡一切盡,一虧一切虧。第一要時時體認出天地萬物一體氣象,即遇惡人之見,橫逆之來,果能作如是觀否?彼固一體中人耳,纔有絲毫隔絶,便是斷滅性種。至于知之之明與處之之當,皆一體中自作用,非關權術。人第欲以術勝之,未有不墮其彀中者,然此際煞合理會。



  
陸象山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無可做工夫。要知做工夫處,果是何事?若不知此事,只理會個人情事變,仍不是工夫。」學者知之。(《處人說》)

今為學者下一頂門針,即「向外馳求」四字,便做成一生病痛。吾儕試以之自反,無不悚然汗浹者。凡人自有生以後,耳濡目染,動與一切外物作緣,以是營營逐逐,將全副精神,都用在外,其來舊矣。(《向外馳求說》)

學者既有志於道,且將從來一切向外精神,盡與之反覆身來,此後方有下手工夫可說。須知道不是外物,反求即是,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無奈積習既久,如浪子亡家,失其歸路,即一面回頭,一面仍住舊時緣,終不知在我為何物。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身矣,不知其為軀殼也;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心矣,不知其為口耳也;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性與命矣,不知其為名物象數也。

求之於軀殼,外矣;求之於耳目,愈外矣;求之於名物象數,外之外矣。所為一路向外馳求也。所向是外,無往非外,一起居焉外,一飲食焉外,一動靜語默焉外,時而存養焉外,時而省察焉外,時而遷善改過焉外,此又與于不學之甚者也。是故讀書則以事科舉,仕宦則以肥身家,勳業則以望公卿,氣節則以邀聲譽,文章則以腴聽聞,何莫而非向外之病乎,學者鬚髮真實為我心,每日孜孜汲汲,只幹辦在我家當,身是我身;非關軀殼;心是我心,非關口耳;性命是我性命,非關名物象數。

正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聽之,不可得而聞,非惟人不可得而見聞,雖吾亦不可得而見聞也。於此體認親切,自起居食息以往,無非求在我者,及其求之而得,天地萬物,無非我有,絶不是功名富貴,氣節文章,所謂自得也。總之道體本無內外,而學者自以所向分內外。所向在內,愈尋求愈歸宿,亦愈發皇,故曰,:「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所向在外,愈尋求愈決裂,亦愈消亡,故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學者幸早辨諸!(《向外馳求說》)

朱夫子嘗言:「學者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三年,必有進步可觀。」今當取以為法,然除卻靜坐工夫,亦無以為讀書地,則其實亦非有兩程候也。學者誠于靜坐得力時,徐取古人書讀之,便覺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提撕,匡救之法,皆能一一得之於我,而其為讀書之益,有不可待言者矣。昔賢詩云:「萬徑千蹊吾道害,四書六籍聖賢心。」學者欲窺聖賢之心,遵吾道之正,舍四書六籍,無由而入矣。(《讀書說》)

蓋聖賢之心,即吾心也,善讀書者,第求之吾心而已矣。舍吾心而求聖賢之心,即千言萬語,無有是處。陽明先生不喜人讀書,令學者直證本心,正為不善讀書者,舍吾心而求聖賢之心,一似沿門持 ,無益貧兒,非謂讀書果可廢也。先生又謂「博學只是學此理,審問只是問此理,慎思只是思此理,明辨只是辨此理,篤行只是行此理」,而曰「心即理也」,若是乎此心此理之難明,而必假途於學問思辨,則又將何以學之、問之、思之、辨之,而且行之乎?曰:「古人詔我矣,讀書一事,非其導師乎?即世有不善讀書者,舍吾心而求聖賢之心,一似沿門持 而有得也,亦何惜不為貧兒?」昔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即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彼求之聞見者猶然,況有進于此者乎?惟為舉業而讀書,不免病道,然有志之士,卒不能捨此以用世,何可廢也?吾更惡夫業舉子而不讀書者!(《讀書說》)

聖賢教人,只指點上一截事,而不及下截。觀《中庸》一書可見。蓋提起上截,則其下者不勞而自理,纔說下截事,如堂下人斷曲直,莫適為主,誰其信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也。人生而有此形骸,便有此氣質,就中一點真性命,是形而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