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467


作者:蘇軾等
頁數:467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宋詞鑑賞

作者:蘇軾等
第467,共521。
便充盈着全篇的鄉愁,更添一層惘悵。這最末一句,即是總領全篇的主綫,又使感情的積蓄達到了高潮,揭示了全篇的主旨。實乃點睛之筆。

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詞採用了白描的手法,明白如畫,于平淡中見真情,似芳谷幽蘭,淡雅而有韻味。  



  
趙秉文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趙秉文(1159-1232)字周臣,號閒閒,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大定二十五年(1185)進士。

明昌中,應奉翰林文字,累官至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封天水郡侯。開興元年卒,年七十四。《金史》卷一一○有傳。

詩、文、書、畫皆工。劉祁云:「南渡後,文風一變,文多學奇古,詩多學風雅,曲趙閒閒、李屏山倡之。」(《歸潛志》卷八)著有《閒閒老人滏水文集》二十卷。

●青杏兒  趙秉文

風雨替花愁。

風雨罷,花也應休。

勸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謝,明年花謝,白了人頭。

乘興兩三甌。

揀溪山好處追游。

但教有酒身無事,有花也好,無花也好,選甚春秋。


  

趙秉文詞作鑒賞

有些作者擅長描寫人物,雖只寥寥數筆,但因點出了人物的鮮明特徵,一下子就把人物寫活了。有些作者又善長於描繪景物,也不過那麼三兩筆,就把景物活潑潑地勾勒了下來。古代詩詞中,以「游春」、「詠春」為主題的作品何止千百篇,但內容大多不外乎「傷春」「悵春」。趙秉文的這首《青杏兒》好就好在不與前人雷同,風格清新,語句明白如話,以白描的手法,本色天然,流暢自然,與古代眾多的游春詞相比,確實可謂別有一番清新的韻味。

首句:「風雨替花愁」,語句凝煉,一個「替」字,生動地表達出作者對花的關切之情。當暴風雨襲來的時候,嬌嫩的花兒該怎麼辦呢?它們怎堪風雨的摧殘呢?多情的詞人不免「替」花兒深深地擔憂。

「風雨裡,花也應休」,想來當肆虐的狂風暴雨過後,遍地殘紅,花期也該成為過去了吧。花開又花落,不由人不惜花,而那多情善感的賞花人、惜花人,也就在這花飛花謝、春去春來中白了少年頭。所以,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時光如流水,莫負春光啊,這也是「勸君莫惜花前醉」的緣故。詞的上片寫至此處,不由使讀者與詞人一起生出幾許悵惘悲傷之感。

然而,《青杏兒》的作者卻不想用更多的悲涼、遲暮感來感染讀者。筆調輕輕一轉,「乘興兩三甌」,意境立刻由沉悶、苦惱轉向了明徹、歡快。「莫惜」深化為「乘興」,揭示人們要積極開創美好的生活,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要盡情享受。兩三盞漬酒,聽江山清風,觀山間明長,柳綠花紅,鶯飛草長,造物是這樣的神奇,大自然是這樣的美妙,人們啊,要「揀溪山好處追游」得歡愉時且歡愉,莫要自尋煩惱。

「但教有酒身無事,有花也好,無花也好,選甚春秋。」只要胸襟豁達,有美酒相伴,無俗事纏身,有花也罷,無花也罷,春天永遠常在,春光永遠無限!這是多麼豁達的胸襟,多麼美美好的人生感觸,願每人心中都似春光常駐!

這首詞上下片對比鮮明,一路讀來,不禁令人心胸豁然開朗,豪情滿懷。更為難得的是語言通俗易懂,又不流于俗白,可見作者的確有很高的藝術修養。

●水調歌頭  趙秉文

四明有狂客,呼我謫仙人。

俗緣千劫不盡,迴首落紅塵。

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

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倚長松,聊拂石,坐看雲。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語滄浪流水,曾識閒閒居士,好為濯冠巾。

卻返天台去,華髮散麒麟。

趙秉文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充溢着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遊仙詞。

作者趙秉文,自號「閒閒居土」,金代著名文人,處世頗有太白遺風,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並有詩文相贈,於是,趙秉文寫了這首遊仙詞予以作答,表現了詞作者本人超凡脫俗,潔身自好的精神追求。古文云:「詩本性情。若系真詩,則一讀其詩,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見。」(明·江盈科《雪濤詩評》)這首詞便是如此。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壇佳話引發開來。「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賀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號四明狂客。「謫仙人」指唐李白,傳說賀知章初見李白文章,驚為天人所作,故稱之為「謫仙人」。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來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謫仙人」來自比,語句雙帶,一舉兩得。

「俗緣千劫不盡,迴首落紅塵」意為因「俗緣未盡」,所以仙人謫落凡世,與首句相聯。「我欲騎鯨歸去」三句,典故頗多。「騎鯨人」仍指李白,傳說李白死後騎鯨歸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稱「海上騎鯨客」。「神仙官府」緣自唐顧況集《王源訣》:「下界功滿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

」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樣要受管束,「嫌我醉時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謫去仙籍,反倒自在。「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是以「謫仙」身份,對還是仙人的人們談大徹大悟的感慨。上片圍繞「謫仙」層層展開,從古到仙,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