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閱微草堂筆記    P 144


作者:紀曉嵐
頁數:144 / 188
類別:古典散文

 

閱微草堂筆記

作者:紀曉嵐
第144,共188。
●楊槐亭前輩,有族叔夏日讀書山寺中,至夜半,弟子皆睡,獨秉燭咿唔,倦極假寐,聞叩窗語曰:敢敬問先生,此往某村當從何路?怪問為誰,曰:吾鬼也,迴谷重複,獨行失路。空山中鬼本稀疏,偶一二無賴賤鬼,不欲與言,即問之亦未必肯相告,與君幽明雖隔,氣類原同,故聞書聲而至也。具以告之,謝而去。後以語槐亭,槐亭憮然曰:吾乃知孤介寡合,即作鬼亦難。

●李秋崖與金谷村,嘗秋夜坐濟南歷下亭,時微雨新霽,片月初生,秋崖曰:韋蘇州流雲吐華月句,氣象天然,覺張子野雲破月來花弄影句,便多少著力。谷村未答,忽暗中人語曰:豈但著力不著力意境迥殊,一是詩語,一是詞語,格調亦迥殊也。即如花間集細雨濕流光句,在詞家為妙語,在詩家則靡靡矣。愕然驚顧,寂無一人。



  
●膠州法南墅,嘗偕一友登日觀,先有一道士倚石坐,傲不為禮,二人亦弗與言。俄丹曦欲吐,海天磑耀,千匯萬狀,不可端倪,南墅吟元人詩曰: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不信然乎!道士忽哂曰:昌谷用作夢天詩,故為奇語,用之泰山,不太假借乎?南墅回顧,道士即不再言。既而礄烏湧上,南墅謂其友曰:太陽真火,故入水不濡也。道士又哂曰:公謂日自海出乎?此由不知天形,故不知地形,不知地形,故不知水形也。

蓋天橢圓如鷄卵,地渾圓如彈丸,水則附地而流,如核桃之皴皺。橢圓者東西遠而上下近,凡有九重,最上曰宗動,元氣之表,無象可窺;次為恆星,高不可測;次七重,則日月五星各占一重,隨大氣旋轉,去地且二百餘萬裡,無論海也。渾圓者地無正頂,身所立處皆為頂,地無正平,目所見處皆為平,至廣漠之野,四望天地相接處,其圓中規,中高而四礄之證也。是為地平,圓規以外,目所不見者,則地平下矣。

湖海之中,四望天水相合處,亦圓中規,是又水隨地形,中高四礄之證也。然江河之水狹且淺,夾以兩岸,行于地中。故日出地上,始受日光,惟海至廣至深,附於地面,無所障蔽,故中高四礄之處,如水晶球之半。日未至地平,倒影上射,則初見如一綫;日將近地平,則斜影橫穿,未明先睹。


  

今所見者,是日之影,非日之形,是天上之日影隔水而映,非海中之日影浴水而出也。至日出地平,則影斜落海底,轉不能見矣。儒家蓋嘗見此景,故以為天包水,水浮地,日出入于水中,而不知日自附天,水自附地;佛家未見此景,故以須彌山四面為四州,日環繞此山,南晝則北夜,東暮則西朝,是日常旋轉,平行竟不入地,證以今日所見,其謬更無庸辯矣。南墅驚其博辯,欲與再言。

道士笑曰:更竟其說,子不知九萬裡之圍圓,以漸而迤,以漸而轉,漸迤漸轉,遂至周環。必以為人能正立,不能倒立,拾楊光先之說苦相詰難。老夫慵惰,不能與子到大郎山上看南鬥——大郎山在亞祿國,與中國上下反對,其地南極出地三十五度,北極入地三十五度——不如其已也。振衣徑去,竟莫測其何許人。

●大學士溫公言,征烏什時,有驍騎校腹中數刃,醫不能縫,適生俘數回婦,醫曰:得之矣。擇一年壯肥白者,生刳腹皮,冪于創上,以匹帛纏束,竟獲無恙。創愈後,渾合為一,痛癢亦如一。公謂非戰陣無此病,非戰陣亦無此藥。

信然。然叛徒逆黨法本應誅,即不剝膚,亦即斷脰,用救忠義之士,固異於殺人,以活人爾。

●周化源言,有二士游黃山,留連松石,日暮忘歸,夜色蒼茫,草深苔滑,乃共坐于懸崖之下,仰視峭壁,猿鳥路窮,中間片石斜欹,如雲出岫,缺月微升,見有二人坐其上,知非仙即鬼,屏息靜聽。右一人曰:頃游岳麓,聞此翁又作何語。左一人曰:去時方聚講西銘,歸時又講大學衍義也。右一人曰:西銘論萬物一體,理原如是,然豈徒心知此理,即道濟天下乎?父母之於子,可雲愛之深矣,子有疾病,何以不能療?子有患難,何以不能救?無術焉而已。

此猶非一身也,人之一身,慮無不深自愛者,己之疾病,何以不能療?己之患難,何以不能救?亦無術焉而已。今不講體國經野之政,捍災禦變之方,而曰吾仁愛之心,同於天地之生物,果此心一舉萬物,即可以生乎?吾不知之矣。至大學條目,自格致以至治平,節節相因,而節節各有其功力。譬如土生苗,苗成禾,禾成谷,谷成米,米成飯,本節節相因,然土不耕則不生苗,苗不灌則不得禾,禾不刈則不得谷,谷不舂則不得米,米不炊則不得飯,亦節節各有其功力。

西山作大學衍義,列目至齊家而止,謂治國平天下,可舉而措之。不知虞舜之時,果瞽瞍允若,而洪水即平,三苗即格乎?抑猶有治法在乎?又不知周文之世,果太姒徽音而江漢即化,崇侯即服乎?抑別有政典存乎?今一切棄置,而歸本於齊家,毋亦如土可生苗,即炊土為飯乎?吾又不知之矣。左一人曰:瓊山所補治平之道,其備乎?右一人曰:真氏過于泥其本,邱氏又過于逐其末,不究古今之時勢,不揆南北之情形,瑣瑣屑屑,縷陳多法,且一一疏請施行,是亂天下也。即其海運一議,臚列歷年漂失之數,謂所省轉運之費足以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