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西方哲學史    P 320


作者:羅素
頁數:320 / 341
類別:西洋哲學

 

西方哲學史

作者:羅素
第320,共341。
馬克思同邊沁和詹姆士‧穆勒一樣,跟浪漫主義絲毫無緣;合乎科學始終是他的目的。他的經濟學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一個結果,只把原動力改變了。古典經濟學家們,無論自覺地或不自覺地,都着眼于謀求既同地主又同僱傭勞動者相對立的資本家的福利;相反,馬克思開始代表僱傭勞動者的利益。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表現出,他在青年時代懷着新革命運動所特有的熾烈熱情,如同自由主義在密爾頓時代曾有過的一樣。然而他總是極希望講求證據,從不信賴任何超科學的直觀。

馬克思把自己叫做唯物主義者,但不是十八世紀的那種唯物主義者。他在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下,把他那種唯物主義稱作「辯證」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同傳統的唯物主義有很重要的不同,倒比較近乎現在所說的工具主義。他說,舊唯物主義誤把感覺作用看成是被動的,因而把活動基本上歸之於客體。依馬克思的意見,一切感覺作用或知覺作用都是主體與客體的交互作用;赤裸裸的客體,離開了知覺者的活動,只是原材料,這原材料在被認識到的過程中發生轉變。被動的觀照這種舊意義的認識是一個非現實的抽象概念;實際發生的過程是‧處‧理事物的過程。「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他這樣講。「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我想,我們可以把馬克思的主張解釋成指這個意思:哲學家們向來稱作是追求認識的那種過程,並不像已往認為的那樣,是客體恆定不變、而一切適應全在認識者一方面的過程。事實相反,主體與客體、認識者與被認識的事物,都是在不斷的相互適應過程中。因為這過程永遠不充分完結,他把它叫做「辯證的」過程。

否定英國經驗主義者所理解的那種「感覺作用」有現實性,對於這個理論萬分重要。實際發生的事情,當最接近於英國經驗主義者所說的「感覺作用」的意思時,還是叫做「察知」比較好,因為這意味着能動性。實際上——馬克思會如此主張——我們察知事物,只是作為那個關連着事物的行動過程的一部分察知的,任何不考慮行動的理論都是誤人的抽象觀念。


  

據我所知,馬克思是第一個從這種能動主義觀點批評了「真理」概念的哲學家。在他的著作中,並沒有十分強調這個批評,所以這裡我不准備更多談,等到後面一章中再來考察這個理論。

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是黑格爾哲學和英國經濟學的一個摻和體。他和黑格爾一樣,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個辯證法公式發展的,但是關於這種發展的原動力,他和黑格爾的意見完全不同。黑格爾相信有一個叫「精神」的神秘實體,使人類歷史按照黑格爾的《邏輯學》中所講的辯證法各階段發展下去。

為什麼「精神」必須歷經這些階段,不得而知。人不禁要想,「精神」正努力去理解黑格爾的著作,在每個階段把所讀到的東西匆促地加以客觀化。馬克思的辯證法除了帶有某種必然性而外完全不帶這種性質。在馬克思看來,推進力不是精神而是物質。然而,那是一種以上所談的特別意義的物質,並不是原子論者講的完全非人化的物質。這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推進力其實是人對物質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生產方式。這樣,馬克思的唯物論實際上成了經濟學。

據馬克思的意見,人類歷史上任何時代的政治、宗教、哲學和藝術,都是那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的結果,退一步講也是分配方式的結果。我想他不會主張,對文化的一切細節全可以這樣講,而是主張只對於文化的大體輪廓可以這樣講。這個學說稱作「唯物史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特別說,它和哲學史家是有關係的。我個人並不原封不動地承認這個論點,但是我認為它裡麵包含有極重要的真理成分,而且我意識到這個論點對本書中敘述的我個人關於哲學發展的見解有了影響。首先,我們結合馬克思的學說來論一論哲學史。

從主觀方面講,每一個哲學家都自以為在從事追求某種可稱作「真理」的東西。哲學家們關於「真理」的定義盡可意見分歧,但是無論如何真理總是客觀的東西,是在某種意義上人人應該承認的東西。假使誰認為‧全‧部哲學‧僅‧僅是不合理的偏見的表現,他便不會從事哲學的研究。然而一切哲學家會一致認為有不少其他哲學家一向受到了偏見的激使,為他們的許多見解持有一些他們通常不自覺的超乎理性以外的理由。馬克思和其餘人一樣,相信自己的學說是真實的;他不認為它無非是十九世紀中葉一個性喜反抗的德國中產階級猶太人特有的情緒的表現。關於對一種哲學的主觀看法與客觀看法的這種矛盾,我們能夠說些什麼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