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後漢書    P 401


作者:范曄等
頁數:401 / 470
類別:中國古代史

 

後漢書

作者:范曄等
第401,共470。
極建其中,道營于外,琁衡追日,以察*[發]*斂,光道生焉。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明生焉。日有光道,月有九行,九行出入而交生焉。朔會望衡,鄰于所交,虧薄生焉。月有晦朔,星有合見,月有弦望,星有留逆,其歸一也,步術生焉。金﹑水承陽,先後日下,速則先日,彁而後留,留而後逆,逆與日違,違而後速,速與日競,競又先日,彁速順逆,晨夕生焉。

日﹑月﹑五緯各有終原,而七元生焉。見伏有日,留行有度,而率數生焉。參差齊之,多少均之,會終生焉。引而伸之,觸而長之,探賾索隱,鈎深致遠,無幽闢潛伏,而不以其精者然。故陰陽有分,寒暑有節,天地貞觀,日月貞明。



  
若夫佑術開業,淳耀天光,重黎其上也。承聖帝之命若昊天,典歷象三辰,以授民事,立閏定時,以成歲功,羲和其隆也。取象金火,革命創製,治歷明時,應天順民,湯﹑武其盛也。及王德之衰也,無道之君亂之於上,頑愚之史失之於下。夏後之時,羲和淫湎,廢時亂日,胤乃征之。紂作淫虐,喪其甲子,武王誅之。夫能貞而明之者,其興也勃焉;回而敗之者,其亡也忽焉。巍巍乎若道天地之綱紀,帝王之壯事,是以聖人寶焉,君子勤之。 夫歷有聖人之德六焉:以本氣者尚其體,以綜數者尚其文,以考類者尚其象,以作事者尚其時,以占往者尚其源,以知來者尚其流。大業載之,吉凶生焉,是以君子將有興焉,咨焉而以從事,受命而莫之違也。若夫用天因地,揆時施教,頒諸明堂,以為民極者,莫大乎月令。帝王之大司備矣,天下之能事畢矣。

過此而往,髃忌苟禁,君子未之或知也。

鬥之二十一度,去極至遠也,日在焉而冬至,髃物於是乎生。故律首黃鐘,歷始冬至,月先建子,時平夜半。當漢高皇帝受命四十有五歲,陽在上章,陰在執徐,冬十有一月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日月閏積之數皆自此始,立元正朔,謂之漢歷。又上兩元,而月食五星之元,並發端焉。

曆數之生也,乃立儀﹑表,以校日景。景長則日遠,天度之端也。日發其端,周而為歲,然其景不復,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復初,是則日行之終。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為歲之日數。日日行一度,亦為天度。察日月俱發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復會于端,是則月行之終也。以日周除月周,得一歲周天之數。

以日一周減之,余十二十九分之七,則月行過周及日行之數也,為一歲之月。

以除一歲日,為一月之數。月之餘分積滿其法,得一月,月成則其歲*[大]*。

月*(大)*四時推移,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無中者為閏月。中之始*(日)**[曰]*節,與中為二十四氣。以除一歲日,為一氣之日數也。其分積而成日為沒,並歲氣之分,如法為一歲沒。沒分于終中,中終於冬至,冬至之分積如其法得一日,四歲而終。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章首分盡,四之俱終,名之曰蔀。以一歲日乘之,為蔀之日數也。以甲子命之,二十而復其初,是以二十蔀為紀。紀歲青龍未終,三終歲後復青龍為元。

元法,四千五百六十。

宋均曰:「紀即元也。四千五百六十者,五行相代,一終之大數也。王者即位,或遇其統,或不盡其數,故一*(共)**[元]*以四千五百六十為甲寅之終也。王者起,必易元,故不復沿前而終言之也。」韓子曰:「四千五百六十歲為一元,元中有厄,故聖人有九歲之畜以備之也。」

紀法,千五百二十。

紀月,萬八千八百。


  

蔀法,七十六。

蔀月,九百四十。

章法,十九。

章月,二百三十五。

周天,千四百六十一。

日法,四。

蔀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

沒數,二十一。*(為章閏)*通法,四百八十七。

沒法,七,因為章閏。

日餘,百六十八。

中法,*(四)***十二。

大周,三十四萬三千三百三十五。

月周千一十六。

月食數之生也,乃記月食之既者。率二十三食而復既,其月*(食)*百三十五,率之相除,得五*(百)**[月]*二十三之二十而一食。以除一歲之月,得歲有再食五百一十三分之五十**也。分終其法,因以與蔀相約,得四與二十七,互之,會二千五十二,二十而與元會。

元會,四萬一千四十。

蔀會,*(三)***千五十*(三)***。

歲數,五百一十三。

食數,千八十一。

月數,百*(二)***十五。

食法,二十*(二)***。

推入蔀術曰:以元法除去上元,其餘以紀法除之,所得數從天紀,筭外則所入紀也。不滿紀法者,入紀年數也。以蔀法除之,所得數從甲子蔀起,筭外,所入紀歲名命之,筭上,即所求年太歲所在。

推月食所入蔀會年,以元會除去上元,其餘以蔀會除之,所得以*(七)***十*(二)***乘之,滿六十除去之,余以二十除所得數,從天紀,筭*(之起)*外,所*(以)*入紀,不滿二十者,數從甲子蔀起,筭外,所入蔀會也。其初不滿蔀會者,入蔀會年數也,各以*(不)**[所]*入紀歲名命之,筭上,即所求年*(蔀)**[太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