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唐詩鑑賞中    P 135


作者:唐代詩人
頁數:135 / 159
類別:古典詩

 

唐詩鑑賞中

作者:唐代詩人
第135,共159。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雲,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怎能不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善政治的能力。貞元十九年(803)天旱民饑,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複雜,於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並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境之後,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直接評論:說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說明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敘述了被貶南遷時經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十分當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使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境的誇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佈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奏的歡快,都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歡快。特別是大赦令宣佈:「罪從大闢皆除死」,「遷者追迴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並不如此簡單。寫到這裡,詩情又一轉折,儘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於「使家」的阻撓,他們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職。「坎軻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完全表現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發出了深深的慨嘆:「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啊!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不平的遭遇,心中的鬱積,寫得形象具體,淋漓盡致,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沒必要再直接出面抒發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今夜月色最好,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同他」,寄寓了極深的感慨,表面上歸之於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豈不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說,藉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掉心頭的煩惱。於是情緒又由悲傷轉而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短短數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說還休的背後,別有一種耐人尋思的深味。從感情上說,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悅,又由喜悅墜入量移「荊蠻」的怨憤,最後在無可奈何中故作曠達。抑揚開闔,轉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嘆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了感情的發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從結構上說,首與尾用酒和明月先後照應,輕清簡煉,使結構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悲涼。

(張燕瑾)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韓愈

五嶽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雲泄霧藏半腹,雖有絶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

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手持杯傴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絶,神縱慾福難為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雲朣朧。

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於東。

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韓愈因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連州陽山(今屬廣東)令。永貞元年(805)遇大赦,離陽山到郴州(今湖南郴縣)待命。九月,由郴州赴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任法曹參軍,途中游衡山時寫下這首詩。詩中深沉地抒發了他對仕途坎坷的不滿情懷。

衡山聳立在湖南衡陽盆地北端,氣勢雄偉。山上的衡岳廟,是遊人嚮往的名勝。詩的開頭六句,寫衡岳的形勢和氣象,起筆高遠,用語不凡。先總敘五嶽,再專敘衡岳,突出衡岳在五嶽中的崇高地位。按古時帝王的祭典,五嶽都相當於爵秩最高的「三公」。泰山、衡山、華山、恆山,各鎮東、南、西、北四方,而嵩山則處在中間。衡岳在炎熱而荒僻的南方,古人以為這裡有很多妖魔鬼怪,天帝授予岳神權力,使它能專力雄鎮一方。詩人一連採用四個敘述句,從「五嶽」寫到衡岳,竭盡鋪墊之能事。緊接二句,便一下子把衡山形勢的險要勾勒了出來:衡岳半山腰中蘊藏着雲霧,不時噴泄出來,雖有山頂,又怎能攀登上去呢!一句中連用「噴」、「泄」、「藏」三個動詞,來描繪平日衡山雲霧濃重不散,既奇突,又貼切。

以下八句寫登山。「我來」二句,是敘事,亦是寫景,寫出了秋雨欲來的景象,給人一種沉悶和壓抑之感。欲揚先抑,詩意推起一道波瀾。「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說衡岳有靈,使天氣由陰而晴,詩意陡轉。雲霧全消,眾峰頓現,原是自然界本身的變化,而詩人卻說是自己「潛心默禱」、把正直的神明「感通」的結果。「正直」二字寓有深意。往下連用兩聯,描寫眾峰由隱而現後的景象。「須臾」一聯,寫出了山間景色變化之快:霎那之間,浮雲掃盡,眾峰顯露,仰面看去,那高峻陡峭的山峰,就好比擎天柱支撐着天空。這一聯是虛寫,給人以豁然開朗、奇險明快之感。據《水經注》載:衡山有三峰,自遠望去,蒼蒼隱天。所以晉代羅含的《湘中記》也說:「望若陣雲,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峰。」「紫蓋」一聯,描寫紫蓋峰連延着與天柱峰相接,石廩峰騰躍起伏,堆擁着祝融峰。這是實寫。汪佑《南山涇草堂詩話》說,「是登絶頂寫實景,妙用『眾峰出』領起,蓋上聯虛,此聯實,虛實相生;下接『森然魄動』句,復虛寫四峰之高峻,的是古詩神境。」聯繫上下詩意來看,此說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