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唐詩鑑賞下    P 171


作者:唐代詩人
頁數:171 / 171
類別:古典詩

 

唐詩鑑賞下

作者:唐代詩人
第171,共171。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麼,還剩下些什麼呢?這時候,一輪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灑在園子裡,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慘淡的顏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經映照過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臨照着,似乎還沒有忘記一對愛侶在這裡結下的一段戀情呢!這後兩句詩就是詩人要告訴她的話。

正因為這首詩是「寄人」的。前兩句寫入夢之由與夢中所見之景,是向對方表明自己思憶之深;後兩句寫出多情的明月依舊照人,那就更是對這位女子的魚沉雁杳,有點埋怨了。「花」固然已經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還是多情的,詩人言外之意,還是希望彼此一通音問的。



  
這首詩創造的藝術形象,鮮明準確,而又含蓄深厚。詩人善於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運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寫小廊曲闌、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語言,卻比作者自己直接訴說心頭的千言萬語更有動人心弦的力量。

(劉逸生)





捧劍仆

青鳥銜葡萄,飛上金井欄。

美人恐驚去,不敢卷簾看。

捧劍仆是咸陽郭氏之仆,大概是晚唐時人。他沒有留下姓名在人間,只流傳三首詩。作為僕人,「嘗以望水眺雲為事,遭鞭箠,終不改」(見《全唐詩》卷七三二「捧劍仆小傳」)。其勤學如此,確實難能可貴。據說他所寫的詩,當時「儒士聞而競觀,以為協律之詞」。


  

作者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通過想象的加工,昇華為更高更理想的藝術美。你看:一隻青翠的鳥兒銜着一串晶瑩碧透的葡萄,飛上金碧輝煌的井欄上。畫面的主體顯現出一片青翠(冷色),背景襯以井欄上耀眼的金黃(熱色),色調冷暖對照,筆墨濃淡得宜,給人以靜謐秀麗的柔美感。這一形象,優美雅麗,活潑動人,跳躍着生命的活力與歡樂,可以說象徵著一種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

「青鳥銜葡萄」這一奇麗的景象在現實中不容易遇到,怪不得美人一碰見,馬上偷偷地躲在簾後靜靜窺看,不敢卷起簾來盡情欣賞,唯恐驚走了它。末聯刻畫美人天真好奇、單純活潑的性格,細緻入微,真實而生動。結句把美人的心理活動及其驚喜情態細細托出,耐人尋味。這是一種映襯手法,從對方的反應中着墨,正面寫美人凝神偷看的天真情態,從側面突出了青鳥的奇麗與迷人。上半首和下半首彼此襯托,詩裡的自然美與人的性格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得好:「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藝術論》)此詩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並予以藝術的再現。青鳥銜葡萄的形象,新奇美麗,構思巧妙,創造出一個極其優美寧靜、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及對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詩味醇美,令人喜愛。

(何國治)

公子行

公子行

孟賓于

錦衣紅奪彩霞明,侵曉春遊向野庭。

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踏爛麥青青。

《公子行》,是唐代專寫紈袴子弟浮華生活的詩題。這首是揭露貴家公子在春遊中,縱馬踏壞麥苗的惡劣行為。首二句描寫貴公子穿上比彩霞還鮮亮的錦衣,一大早就興緻勃勃地騎馬去野外春遊。字裡行間明顯地透露出其人的豪華與權勢。詩人運用對比反襯的藝術手法,以彩霞失色來反襯「錦衣」的華麗,可見其家世之貴顯,生活之豪奢了。「錦衣紅奪」,一個「奪」字,表現出錦衣色彩的鮮艷。

後兩句即緊切公子的身份來揭露其驕縱行為。「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踏爛麥青青。」「驕驄」,是驕縱不馴的馬。「驕」,指馬驕,亦指人驕。一個「不識」,一個「驕驄」,活畫出了愚蠢而又驕橫的權豪子弟的醜惡形象。

唐末顏仁鬱的《農家》詩寫道:「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不識農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閒的貴族子弟。他們過的是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裡懂得農民的辛苦和稼穡的艱難,所以他們只顧在田野上縱馬狂奔,兜風賞景,全然不顧地裡的莊稼,把踩爛麥苗視作兒戲。「不識農夫辛苦力」,這句詩看似平平,其實,這正是剝削階級輕視勞動人民的表現。詩句非常切合貴族子弟的身份特點,也很能發人深思。

唐末五代時期,統治者極其荒淫腐朽,嬌慣子女的現象極為嚴重。據說詩僧貫休曾當着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諷刺王孫公子「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賓于的這首《公子行》,則是從另一個側面鞭撻了他們為害農民的行為。

在藝術方面,這首詩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踩壞麥苗,看來是尋常的事情。但這裡所反映的並不是一般無意中踩着莊稼,而是貴族子弟隨意踐踏民田的行為。詩人將「踏爛麥青青」放在權豪子弟放蕩遊樂的背景上來表現,其害民的性質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顯得鞭闢入裡。

這詩前面以火紅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繪了一幅春景圖畫;後面勾畫的則是一片馬蹄踏過麥田、青青的麥苗被踩爛的殘破景象。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襯下,後面的殘破景象更顯得傷心慘目。這種鮮明對比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無形中會激起讀者對貴族少爺的憎惡和憤慨。

(閻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