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荀子註譯    P 29


作者:荀子
頁數:29 / 254
類別:中國哲學

 

荀子註譯

作者:荀子
第29,共254。
對各種事物的界限加以區別沒有比確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確定名分沒有比遵循禮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禮法沒有比效法聖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聖明的帝王有上百個,我們效法哪一個呢?那我就要說:禮儀制度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奏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掌管禮法條文的有關官吏也因與制定禮法的年代相距久遠而使禮法有所脫節了。所以說:想要觀察聖明帝王的事蹟,就得觀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後代的帝王便是。那所謂後代的帝王,就是現在統治天下的君王;捨棄了後代的帝王而去稱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捨棄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別國的君主。所以說:要想觀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細審實現在;要想知道成億上萬的事物,那就要弄清楚一兩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會情況,那就要審察現在周王朝的治國之道;要想知道周王朝的治國之道,那就要審察他們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說:「根據近世來瞭解遠古;從一件事物來瞭解上萬件事物,由隱微的東西來瞭解明顯的東西。」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70講:



  
511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1)。」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千世之傳也。妄人者,門庭之間,猶可誣欺也,而況于千世之上乎。

【註釋】

(1)《集解》無「所」字,據《韓詩外傳》卷三第二十八章補。其:指代「古今」。妄人之言,

旨在是古非今,反對「法後王」,故荀子非之。

【譯文】


  

那些無知而胡言亂語的人說:「古今情況不同,古今之所以治亂者,其道不同。」於是一般群眾就被他們搞糊塗了。那所謂一般群眾,是才性愚昧而說不出道理、見識淺陋而不會判斷是非的人。他們親眼看見的東西,尚且可以欺騙他們,更何況是那些幾千年前的傳聞呢!那些無知而胡言亂語的人,就是近在大門與庭院之間的事,尚且可以欺騙人,更何況是幾千年之前的事呢!

71講:

512聖人何以不可欺(1)?曰:聖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2)。類不悖,雖久同理, 故鄉乎邪曲而不迷(3),觀乎雜物而不惑,以此度之(4)。五帝之外無傳人(5),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絶。

【註釋】

(1)《集解》無「可」,據《韓詩外傳》卷三第二十八章補。(2)《集解》「一」下有「度」,

據《韓詩外傳》卷三第二十八章刪。古今一:與上節「古今異情」相對。(3)鄉:通「向」。(4)此:

指代「類不悖,雖久同理」的觀點。(5)五帝:古代的典籍中所謂五帝所指不一,這裡當指伏羲(太皞)、

神農(炎帝)、黃帝、堯、舜。參見《易·繫辭下》。

【譯文】

聖人為什麼不能被欺騙呢?這是因為:聖人,是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來推斷事物的人。所以,他根據現代人的情況去推斷古代的人,根據現代的人情去推斷古代的人情,根據現代的某一類事物去推斷古代同類的事物,根據流傳至今的學說去推斷古人的功業,根據事物的普遍規律去觀察古代的一切,因為古今的情況是一樣的。只要是同類而不互相違背的事物,那麼即使相隔很久,它們的基本性質還是相同的,所以聖人面對著邪說歪理也不會被迷惑,觀察複雜的事物也不會被搞昏,這是因為他能按照這種道理去衡量它們。在伏羲、神農、黃帝、堯、舜這五位帝王之前沒有流傳到後世的名人,並不是那時沒有賢能的人,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在這五位帝王之中沒有流傳到後世的政治措施,並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夏禹、商湯雖然有流傳到後世的政治措施,但不及周代的清楚,並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流傳的東西時間一長,那麼談起來就簡略了;近代的事情,談起來才詳盡。簡略的,就只能列舉它的大概;詳盡的,才能列舉它的細節。愚蠢的人聽到了那簡略的論述就不再去瞭解那詳盡的情況,聽到了那詳盡的細節就不再去瞭解它的大概情況。因此禮儀制度便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奏便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

72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