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國語譯註    P 35


作者:劉知幾
頁數:35 / 203
類別:中國古代史

 

國語譯註

作者:劉知幾
第35,共203。
①景王二十一年: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②大錢:面值大的鑄幣。③單穆公:周大夫,單靖公的曾孫。④《夏書》:此處所引不見于今本《尚書》。⑤關石:指稱量的衡器。韋昭註雲「言徵賦調鈞,則王之府藏常有也。」⑥《詩》:此處所引出於《詩·大雅·旱麓》。⑦榛楛:韋昭註雲「榛,似慄而小。楛,木名。」

【譯文】



  
周景王二十一年,準備鑄造大錢。單穆公說:“不能這樣做。古時候,天災降臨,於是才統計財貨,權衡錢幣的輕重,以便賑濟百姓。若百姓嫌錢輕物重,就鑄造大錢來行用,於是有大錢輔佐小錢流通,百姓都有得益。若百姓嫌錢重物輕,就多鑄小錢來行用,同時也不廢止大錢,於是有小錢鋪佐大錢流通。這樣,無論是小錢、大錢,百姓都不感到吃虧。“如今陛下廢除小錢而鑄造大錢,百姓手頭的小錢成了無用之物,能不感到困窘嗎?如果百姓困窘,陛下的財用將因此而缺乏,財用缺乏了就會設法重斂於民。民眾無法負擔,將會萌生逃亡之心,這是在離散民眾啊。國家有防災的措施,也有救災的措施,互相不能替代。可以預加防範而不事先準


  

備,這是疏忽;用於事後應急的措施卻在災害前採用了,這是招災。周王朝已經是弱國了,上天接連不斷地降災,而陛下又要離散民眾來助長災難,這樣做恐怕不行吧?應該與民眾和睦相處卻要離散他們,可以預防的災害卻要把它招來,這樣還怎麼治國?治國無方,憑什麼下達政令?政令不被聽從,是君主的憂患,所以聖人施予百姓恩德以消除不服從政令的隱患。「《夏書》中說:『賦稅均平,王室的庫藏才會充盈。』《詩》上也說:『看那旱山的腳下,長滿了茂盛的林木。平和歡愉的君子,平和歡愉地收獲。』旱山腳下的林木茂盛,所以君子能平和歡愉地得到祿米。如果山林匱竭,林麓散亡,湖泊乾涸,民力凋蔽,農田荒蕪,財用缺乏,君子連憂慮危亡都來不及,哪有什麼安祥歡樂可言呢?“用搜刮民眾的財產來充實王室,如同堵塞河流的源頭來蓄積水池,很快就會導致乾涸。如果百姓離散而財用匱乏,災害降臨又無防備,陛下將怎樣辦呢?我們周室的官員對於預防災害,所疏漏的地方已經很多了,現在又要侵奪民眾的資財來助長災禍,這是拋棄善政而置民于死地啊。君王可要仔細酌酙啊!」周景王不聽勸阻,結果還是鑄了大錢。

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