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老子道德經註譯    P 13


作者:老子
頁數:13 / 69
類別:中國哲學

 

老子道德經註譯

作者:老子
第13,共69。


本章繼前幾章而深入闡述有關修身的問題。開頭六句提出六種情況、六個疑問:「能無離乎?」「能無為乎?」「能如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這六個問題實際上說的就是有關修身、善性、為學、治國諸多方面的內容。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學術界有些分歧。一是對「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句話的判定,有人認為是與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錯簡;也有人認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聖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對象不同。在《道德經》一書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況,前後重複的情況都是常見的現象,不必認定為錯簡。此外對於「載營魄抱一」的「一」,有學者認為此一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與軀體合而為一身,不可分離;有人認為「一」即「道」,「抱一」即統一于道;也有人認為「一」可以當「專一」解釋,此句譯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專一慎獨,須臾也不能受物慾的誘惑。本書依從前種觀點。



  
11章: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註釋]

①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②轂:音gu • ,是車輪中心的木製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③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⑤戶牖:門窗。

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

[引語]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在本章裡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於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於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採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與「無」不同,後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別。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