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遼史    P 67


作者:脫脫
頁數:67 / 163
類別:歷史

 

遼史

作者:脫脫
第67,共163。
豐州,天德軍,節度使。秦為上郡北境,漢屬五原郡。地磧鹵,少田疇。自晉永嘉之亂,屬赫連勃勃。後周置永豐鎮。隋開皇中升永豐縣,改豐州。大業七年為五原郡。義寧元年太守張遜奏改歸順郡。唐武德元年為豐州總管府。六年省,遷民於白馬縣,遂廢。貞觀四年分靈州境,置豐州都督府,領蕃戶。天寶初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復豐州,後入回鶻。會昌中克之,後唐改天德軍。太祖神冊五年攻下,更名應天軍,復為州。<八>有大鹽濼、九十九泉、沒越濼、古磧口、青塚  即王昭君墓。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
富民縣。本漢臨戎縣,遼改今名。戶一千二百。
振武縣。本漢定襄郡盛樂縣。背負陰山,前帶黃河。元魏嘗都盛樂,即此。唐武德四年克突厥,建雲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單于大都督府。<九>聖歷元年又改安北都督。開元七年割隷東受降城。八年置振武軍節度使。會昌五年為安北都護府。<一○>後唐莊宗以兄嗣本為振武節度使。太祖神冊元年,伐吐渾還,攻之,盡俘其民以東,唯存鄉兵三百人防戍。後更為縣。
雲內州,開遠軍,下,節度。本中受降城地。遼初置代北雲朔招討司,改雲內州。清寧初升。有威塞軍、古可敦城、大同川、<一一>天安軍、永濟柵、安樂戍、拂雲堆。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


  
柔服縣。
寧人縣。<一二>
天德軍,本中受降城。唐開元中廢橫塞軍,置天安軍於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軍,移永濟柵,今治是也。太祖平項,遂破天德,盡掠吏民以東。後置招討司,漸成井邑,乃以國族為天德軍節度使。有黃河、黑山峪、廬城、威塞軍、秦長城、唐長城;又有牟那山,鉗耳觜城在其北。
寧邊州,鎮西軍,下,刺史。本唐隆鎮,遼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
奉聖州,武定軍,上,節度。本唐新州。後唐置團練使,總山後八軍,莊宗以弟存榘為之。軍亂,殺存榘于祁州,<一三>擁大將盧文進亡歸。太祖克新州,莊宗遣李嗣源復取之。同光二年升威塞軍。<一四>石晉高祖割獻,太宗改升。有兩河會、溫泉、龍門山、涿鹿山。東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州三、縣四:
永興縣。本漢涿鹿縣地。黃帝與蚩尤戰于此。戶八千。
礬山縣。本漢軍都縣。山出白綠礬,故名。有礬山、桑乾河。在州南六十里。戶三千。
龍門縣。有龍門山,石壁對峙,高數百尺,望之若門。徼外諸河及沙漠潦水,皆於此趣海。雨則俄頃水十仞,晴則清淺可涉,實塞北控扼之衝要也。在州東北二百八十里。戶四千。
望雲縣。本望雲川地。景宗於此建潛邸,因而成井肆。穆宗崩,景宗入紹國統,號禦莊。後置望雲縣,直隷彰愍宮,附庸于此。在州東北二百六十里。戶一千。
歸化州,雄武軍,上,刺史。本漢下洛縣。元魏改文德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晉高祖割獻於遼,改今名。有桑乾河;會河川;愛陽川;炭山,又謂之陘頭,有涼殿,承天皇后納涼於此,山東北三十里有新涼殿,景宗納涼於此,唯松棚數陘而已;斷雲嶺,極高峻,故名。州西北至西京四百五十里。統縣一:


  
文德縣。本漢女祁縣地。元魏置。戶一萬。
可汗州,清平軍,下,刺史。本漢潘縣,元魏廢。北齊置北燕郡,<一五>改懷戎縣。隋廢郡,屬涿郡。唐武德中復置北燕州,縣仍舊。貞觀八年改媯州。五代時,奚王去諸以數千帳徙媯州,<一六>自別為西奚,號可汗州;太祖因之。有媯泉在城中,相傳舜嬪二女於此。又有溫泉、版泉、磨笄山、鷄鳴山、喬山、歷山。統縣一:
懷來縣。本懷戎縣,太祖改。戶三千。
儒州,縉陽軍,中,刺史。唐置。後唐同光二年隷新州。太宗改奉聖州,仍屬。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統縣一:
縉山縣。本漢廣寧縣地。唐天寶中割媯川縣置。戶五千。
蔚州,忠順軍,上,節度。周職方,并州川曰漚夷,在州境飛狐縣。趙襄子滅代;武靈王置代郡;項羽徙趙歇為代王;歇還趙,立陳餘王代;漢韓信斬餘,復置代郡;文帝初封代;皆此地。周宣帝始置蔚州,隋開皇中廢。唐武德四年復置。至德二年改興唐縣。乾元元年仍舊。大中後,朱邪執宜為刺史,有功,賜姓名李國昌。子克用乞為留後,僖宗不許。廣明初,攻敗國昌,代北無備,太祖來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石晉獻地,升忠順軍,後更武安軍。統和四年入宋,尋復之,降刺史,隷奉聖州,升觀察,<一七>復忠順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縣五:
靈仙縣。唐置興唐縣,梁改隆化縣,後唐同光初復置,晉改今名。戶二萬。
定安縣。本漢東安陽縣地,久廢。後唐太祖伐劉仁恭,次蔚州,晨霧晦冥,占,不利深入,會雷電大作,燕軍解去,即此。遼置定安縣。西北至州六十里。戶一萬。
飛狐縣。後周大象二年置廣昌縣于五龍城,即此。隋仁壽元年改名飛狐。相傳有狐於紫荊嶺食五粒松子,成飛仙,故雲。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戶五千。
靈丘縣。漢置。後漢省。東魏復置,屬靈丘郡。隋開皇中罷郡來屬。大業初改隷代州。唐武德六年仍舊。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戶三千。
廣陵縣。本漢延陵縣。隋唐為鎮州。後唐同光初分興唐縣置。石晉割屬遼。東南至州四十里。戶三千。
應州,彰國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金城縣,後改應州。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國軍節度,興唐軍、寰州隷焉。遼因之。北龍首山,南雁門。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縣三。
金城縣。本漢陰館縣地,漢末廢為陰館城。隋大業末陷突厥<一八>。唐始置金城縣,遼因之。戶八千。
渾源縣。唐置。有渾源川。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戶五千。
河陰縣。本漢陰館縣地。初隷朔州,清寧中來屬。戶三千。
朔州,順義軍,下,節度。本漢馬邑縣地。元魏孝文帝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榮亂,廢。高齊天保六年復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年徙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馬邑郡。唐武德四年復朔州。遼升順義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州一、縣三。
鄯陽縣。<一九>本漢定襄縣地。建安中置新興郡。元魏置桑乾郡。高齊置招遠縣,郡仍舊。隋開皇三年罷郡,隷朔州。大業元年初名鄯陽縣,遼因之。戶四千。
寧遠縣。齊天保六年,於朔州西置招遠縣。唐乾元元年改今名,遼因之。有寧遠鎮。東至朔州八十里。戶二千。
馬邑縣。漢置,屬雁門郡。唐開元五年,析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倚郭置馬邑縣。南至朔州四十里。戶三千。
武州,宣威軍,下,刺史。趙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縣。唐末置武州。後唐改毅州。<二○>重熙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統縣一:
神武縣。魏置。晉改新城。後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隷朔州,後置州,並寧遠為一縣來屬。戶五千。
東勝州,<二一>武興軍,下,刺史。隋開皇七年置勝州。大業五年改榆林郡。唐貞觀五年於南河地置決勝州,故謂此為東勝州。天寶七年又為榆林郡。乾元元年復為勝州。太祖神冊元年破振武軍,勝州之民皆趨河東,州廢。晉割代北來獻,復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
榆林縣。
河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