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源氏物語    P 36


作者:紫式部
頁數:36 / 181
類別:文學

 

源氏物語

作者:紫式部
第36,共181。
這紅葉的確美極,吸引藤壺皇后注目。卻見枝上照往日縛有一小小信給。藤壺皇后一時驚獃,怕被眾侍女所見,遂想:此人痴心不改,實在讓人擔心。可惜他小心謹慎,有時卻未免大膽,倘叫外人見了,作何想法戶便將紅葉插手花瓶,供于檐下往旁。
源氏大將收得藤壺皇后覆信,均為日常小事及有關是太子備求清托等,乃嚴正復禮信。他見後,便想:「這般謹慎,甚是堅強!」心中隱隱惆悵。轉而一想自己過去對皇太子百般疼護,若如今有意疏離,外人必起疑心。便決定於藤壺皇后出宮那回,前去探望。
源氏大將入宮,徑直覲見皇上。其時朱雀帝正閒覺無聊,遂與他共談古今滄桑。朱雀帝相貌酷似桐壺帝,且要稍稍俊艷,優雅溫和。二人對坐,互傾喪父哀痛。朱雀帝對源氏大將與尚侍隴月夜私情早有耳聞,也已從俄月夜舉止間覺察。但一轉念:「亦未嘗不可!倘是尚侍入宮後才有此舉,確不體面。既然關係早已界定,又那般情投意合,倒亦無傷大體。」故並不怨恨源氏。二人傾心長談。朱雀帝向源氏請教學問中疑義及詩中戀歌。六條妃子之女齋宮赴伊勢一事亦順便談及,對齋宮之美貌讚不絕口。源氏大將亦無所顧忌,備述當日黎明於野宮訪晤六條妃子情形。
是夜,月亮遲遲升空,萬物清幽,甚是迷人。朱雀帝道:「飲酒作樂,此乃妙時!」源氏大將卻起身告退道:「藤壺母后今夜離宮,臣擬赴東宮探詢太子。父皇遺詔,囑臣輔粥太子,且太子亦無別人憐護,理當悉心照顧。緣于太子情分,亦直體恤母后。」朱雀帝答道:「父皇遺命,善待太子,我亦木曾忘,然又不便宣揚于世,惟存於心。太子尚幼,而筆跡異見精工。我萬事愚鈍,然有太子,亦覺榮耀。」源氏大將又道:「值此看來,太子實甚聰穎,頗曉事理,竟若成人。然僅六歲,尚年幼。」遂詳奏太子日常起居,退朝返邪。


  
頭並乃弘徽殿太后之兄藤大納言之子,自祖父右大臣專權以來,遂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其時頭並前往探視其妹麗景殿女禦,源氏大將之前驅人亦由後趕上,低聲喝着。頭並便喝車停下,于車中不慌不忙誦道:「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譏諷源氏將有事于本雀帝。因弘徽殿太后怨恨源氏大將,對其甚冷淡,太后親信亦不時嘲弄於他。對這譏諷,源氏甚為難堪,惟佯裝無事,默然行過。
徑入東宮,此時藤壺皇后尚未離去。源氏遂請侍女傳奏:「因參見上皇,至此深夜方來請安,萬望見諒。」時值月色暖俄。源氏大將的到來,令藤壺皇后憶起桐壺院生前情景:昔日如此良宵,定然歌舞昇平,其樂陶陶!而如今殿宇樓台依然,世事沉浮,不勝悲哀!觸景生情,遂賦詩,命王命婦傳于源氏大將:
「明月迷源濃霧遮,空自造墓飲仇怨?」源氏大將隔簾依稀聞其嘆息,往日對皇后的怨愁即刻蕩然無存,惟覺親近無比,止不住流下淚來。遂答道:
「清輝難解去秋色,夜霧迷離添恨仇。于這‘霞亦似人心,故意與人妒,昔人不亦痛恨麼?」


  
太子平素睡得很早,然今因母后即將離去而尚未就寢。藤壺皇后亦不忍分別,萬般叮囑。無奈太子尚幼,不能深切體會,母后甚是傷感。出宮之時,太子亦只傷心飲泣,母后心中無限傳惜。
自頭並對源氏大將誦那詞句以來,每每想起,源氏便為昔日荒唐之事痛悔不已,深以為戒,甚覺世途艱險。久不敢與尚待肽月夜通底一日,時雨忽至,秋意淒涼。竟然收到隴月夜一信,源氏有些詫異,但見詩道:
「秋風厲時音書絶。寂寞無聊歷歲月。」此時節教人觸目生悲。料想那尚待寂寞難堪,才私下寫此詩送來,真是可憐!源氏大將便教使者稍作等候,即命侍女打開櫥來,選出一張特等中國貢紙,精心挑選筆墨。那神情莊重嚴正,卻甚為俊雅。左右侍女不免驚訝,互相牽衣送眼,低聲問道:「究竟寫與難呀?」誰見源氏大將寫道:“縱使疊上蕪函,終是無濟於事。為此自責戒深,已覺心灰意冷。正擬獨任此愁,豈料來書忽至。
莫將別時傷離淚,看作秋空尋常雨。願得兩心相通,縱使凝眸蒼穹,亦可忘憂遣懷。綿綿衷情,實難依依傾訴。
來信訴怨之女何止一例,真是不勝枚舉。源氏大將卻未動心,僅作纏綿排側的答覆。
卻道藤壺皇后決計舉辦一次法會。日子定於桐壺院周年忌辰之後,屆時請高僧講演《法華經》八卷,眼下正悉心準備。十一月初一國忌這天,忽降大雪。藤壺皇后接到源氏大將一詩:
「別已一載心猶愁,何日再見夢裡人。」是日舉國齊哀,藤壺皇后即刻回詩一道:
「苟延殘命愁難絶,就是痴心慕舊人。」寫得不甚用心,然于源氏大將眼中卻格外優雅美妙,許是心理所致。其筆跡亦不新穎,卻自藴意趣。但此目源氏大將已摒棄一切情結,只潛心經佛,任那淚水同融雪的水滴淌下。
十日後,《法華經》八卷開講。其場面輝宏盛大,莊嚴異常,持續四日。經卷皆裝橫精美:玉軸、綫被均極其講究,甚至縛卷所用竹蓆,其裝飾亦精緻無比。這藤壺皇后平素極看中瑣屑細事,今日此等大事,自是愈加慎重。佛像飾物及香花桌布,皆使人恍至西方天國。首日追薦先帝,次日為母后祈冥福,三日追薦桐壺院,此日所講的《法華經》五卷,尤為重要。公卿大夫皆來聽講,顧不得右大臣嫌忌。講師亦為道行卓越之高僧。開講前,先誦唱「採薪及果靦,汲水供佛勤。我因此功德,知解《法華經》。」照例這幾句,今日卻誦得尤為莊嚴。諸親王人等各各進獻貢物。惟源氏大將所貢之物極寓精深之意,與別人遇然不同。
四日,為法講最後一日,藤壺皇后于佛前發誓,削髮為尼。一言既出,滿座皆驚。其兄兵部卿親王及源氏大將亦甚為不解,頗感意外。法講中途,其兄便起身入簾,苦苦規勸。然皇后已下誓願,決無悔改之意。許願完畢,遂室召比睿山住持為其授戒,皇后伯父橫川僧都親為其削落青絲。一時廊前殿下,盡皆激動,無不襟衣拭淚。
即便微不足道的老人,削髮出家之際,亦不免教人割捨不下,隱痛難忍。何況這風華鼎盛的藤壺皇后,先前並無預示之言。值此突遁空門,豈不令兵部卿親王等悲聲拗哭?凡與會之八,告被這悲切而莊嚴的氛圍所感染,沾襟灑淚而別。銅壺院眾皇子,憶起藤壺皇后往昔雍容富麗,皆悲嘆不已,咸來問訊。惟源氏大將,若有所失,一片茫然。直至會散後,仍枯坐于席、默然不語。但又恐旁人起疑,便于兵部卿親王告退後方來問候。其時眾人次第離去,院中煞是清靜。眾侍女集於四處,悄然拭淚。恰逢明月當空,夜雪初露,庭前景緻甚為淒清。身臨此景,往事連翩,源氏大將悲痛不已,惟強作鎮定,命傳文傳問:「皇后因何斷下此念?」皇后仍遣王命婦答道:「此志已久,非一時糊塗。未曾提及,實因深恐人言煩擾,迷惑我志。」其時簾內眾侍女舉止起居、衣衫賽車之聲清晰可辨,驚恐悲嘆之聲,亦時有耳聞。源氏大將尋思:如此看來,不曾告知,頗有道理。更覺悲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