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48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48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48,共100。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于禮, 這就是仁.一旦約束自己而使言語行動都合于禮,天下也就歸依 于仁了。修養仁德全靠自己,難道會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具體細節。」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 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遲鈍,請讓我實行您的話吧。」
【讀解】   
「克己復禮」在20世紀70年代的「批孔」運動中曾被用來做 為孔子「拉歷史倒車」的罪證,並由此而稱孔聖人為「復辟狂」。 這是歷史的舊話,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笑話,暫且按下提。


  
要提的是,克己復禮也罷,為仁由己也罷,都是儒學修身 基本要求。也就是顏淵說孔子對他「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 罕》)的「約我以禮」方面。一句話,是對我們進德修業的德育要 求。
這種要求是從思想認識方面來的,或者說是較為抽象而形而 上的,而下面顏回「請問其目」所得到的回答,則是偏于實踐方 面的,或者說是較為具體而形而下的,這就是視、聽、言、動,均 須合禮。
那豈不是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約束得死死的了嗎?
當然不是這樣。關鍵是看你對「禮」作何理解。
漢代大儒董仲舒說:「夫禮,體情而防亂者也。……非奪之情,  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
可見,「札」本身是情理兼顧的,只不過要求用理性調節情感 慾望,使其不像脫韁野馬一樣失去約束罷了。
英國人波林布勒克說得好:「慾望與感情是人性的發條,理性 是統馭、調節它們的制動機。」
調節的目的就是「安其情」,使情感慾望得到安適。
可惜後世儒生多半沒有能夠正確理解「禮」的「安其情」作用,而一味「奪之情」,結果成為《牡丹亭》中那言必稱「子曰」 的陳最良(陳腐最良?)式的人物--冬烘先生一個!   這當然不是聖人的初衷了!
仁的外用
【原文】
仲弓同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日: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要像接待貴賓一樣,役使老 百姓要像承擔大家典禮一樣。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 別人.在國家做官沒有怨恨,在家族做事也沒有怨恨。」   仲弓說:「我雖然遲鈍,請讓我實行您的話吧。」
【讀解】   
接待貴賓要恭敬,承擔大祭典禮要慎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是「恕」道。(見《衛靈公》)在國家做官沒有 怨恨,在家族做事也沒有怨恨是不怨天尤人。
歸結起來,一是敬慎,二是恕道,三是無怨。這三條都是 「仁」的外用,仁道的實踐,重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前面 顏淵問仁孔子主要回答“克己復禮’,強調內在的自我完善有所不同 .
這是因為顏面淵是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楷模,而仲弓(即冉 雍)則是孔子認為有帝王之相,「可使南面」(《雍也》)的人,所以對顏淵強調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一面,而對仲弓強調做政治 領導人的一面。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再次見出孔子因材施教 的一貫作風。
說話謹慎就是仁?
【原文】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②。」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 訒乎?」
【註釋】
司馬牛:孔子的學生,姓司馬,名耕,字子牛。②訒(ren):難 不流暢,引申為謹慎。
【譯文】
司馬牛問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說話謹慎。」
司馬牛說:「說話謹慎,這就可以做仁了嗎?」孔子說:「凡 事做起來困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讀解】   
當顏淵、仲弓問什麼是仁時,孔子作了正面回答,儘管是一 內修一外用有所不同,可是當司馬牛問什麼是仁時,孔子卻並沒 有正面回答,而是有些顧左右而言他地說:「仁者說話謹慎。」
這一微妙的區別,司馬牛自己不會感覺不到,所以他又問 (實際上有點軟中帶刺):「怎麼,這就可以說是仁了嗎?」言下之 意是說:老師,您也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吧,您整日價給我們嘮嘮 叨叨的「仁」難道就這麼簡單嗎?想不到孔子依然一本正經地告 訴他:「凡事做起來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司馬牛「多言而躁」,誇誇 其談。難怪得孔子要對症下藥,借他問仁的機會對他進行教育了。
其實,不僅司馬牛要疑惑而有些不服氣,就是我們也是會有 同樣的疑惑的。雖然孔子曾一再強調「敏於事而慎於言」,要求多 做少說,但那作為儒學核心內容的「仁」,畢竟不會是把嘴一閉就 可以實現這樣簡單罷。
因此,也許的確可以說:「仁者說話謹慎。」但卻不能倒過來 說:「說話設謹慎是仁。」
君子不憂不懼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 出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 說:「內心反省不感到愧疚,那又憂愁什麼恐懼什麼呢?」
【讀解】   
根據叔本華的生命哲學思想,人生都是在憂愁和煩惱中度過 的,所謂「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怎能沒有憂愁, 沒有恐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