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孟子    P 74


作者:孟子
頁數:74 / 89
類別:國學

 

孟子

作者:孟子
第74,共89。
至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 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 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成為最強有力的心理武器,既 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
當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獨善其身」的清高撫慰着你那一 顆失落的心;
當你飛黃騰達有時機時,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為你心 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堅實的心理基礎。
因此,無論你窮與達,它都是一劑絶對見效的心理良藥,是 知識分子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與法寶。


  
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 王猶興。」
【譯文】
孟子說「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後才奮發的,是 平庸的人,至于豪傑之士,即使沒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自己 也能奮發有為。」 
【讀解】
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一定的時代和環境影響下,在領袖人物 的率領下,的確可以湧現出一大批奮發有為的人物來。   不過,按照孟子的觀點,要等到一定的時勢,一定的領袖人 物出現後才奮發的,還算不上是豪傑之士。真正的豪傑之士,是 可以造時勢的人,是沒有領袖人物出現,自己也知道奮發有為的 人。
當然,孟子所謂「興」,不一定非指改天換地、改朝換代的大 事,也不一定要求個個都去做那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 指精神方面的奮發有為,樂觀向上。說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強 不息,不要以「不能」為藉口,這也不為,那也不為。
只要人人奮發有為,個個都是「文王」。又何必一定要等到聖人出現才來拯救我們呢?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有所者作屬權版,作制情傾湖西飲龍由書本
123456789101112memgzi-118.htm
上一頁
回目錄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 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贏得民眾。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愛。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財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讀解】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來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 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這是德治。
「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
這是法治。
德治法治雙管齊下,天下才能大治。
這是我們今天的看法。 是不是有點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 良知也①。孩提之童②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 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註釋】
①良:指本能的,天然的。良能、良知已作為專門的哲學術語,以不譯為妥。②孩提之童:指兩三歲之間的小孩子。
【譯文】
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兩三歲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親愛他父母的,等到他長大, 沒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長的。親愛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沒有 其他原因,因為這兩種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讀解】
良能良知是與生俱來,人人皆有的,正如「惻隱之心,人皆 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告子上》)一樣。比如說,親愛父母,尊敬兄長,這 長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導,不用學習就知道的。進一步推導, 親愛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所以,仁義也是屬於人的良能良 知範圍。這就又回到「仁義禮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上面去了。由此可見,孟子為了推行仁義禮智這些 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不遺餘力。繞過去,繞 過來,從方方面面來論證,最後都落腳到仁義禮智這些天經地義 的道德上面來。由此要求人們行仁義,國君行仁政,天下成為仁 愛禮讓的大同世界。
應該說,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錯的,其主張人性向善,主張 仁愛禮讓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孟子所說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 那就只有各人們心自問,體察自身,從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但 起碼的一條,親愛父母,尊敬兄長,這似乎還是通行天下的倫理 道德。當然,並不排除有所謂件送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 越到現代,這種特例似乎越多起來了。
操心虛患,多能通達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①。獨孤臣 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註釋】
①疢(chen)疾:災患。②孽子:古代常一夫多妻,非嫡妻所生之 子叫庶子,也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賤。
【譯文】
孟子說:「人的品德、智慧、本領、知識,往往產生於災患之 中。那些受疏遠的大臣和賤妾所生的兒子,經常操心着危難之事, 深深憂慮着禍患降臨,所以能通達事理。」
【讀解】
最粗壯的樹,並不是生長在叢林中,而是生長在空曠的地方. 最成功的人,並不是生長在順境中,而是生長在逆境裡。
清代人石成金《傳家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