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孟子    P 81


作者:孟子
頁數:81 / 89
類別:國學

 

孟子

作者:孟子
第81,共89。
①財: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 就是說,淑、艾同義,「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為學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學的。這也就是所謂「私淑弟于」的意 思。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 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 風範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 方式。」
【讀解】


  
我們在前面已經聽孟子說過:「教亦多術矣。」(《告子下》)但 他在那時並沒有說「多術」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而只是重點說 了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現在,他又列出了五種 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經逐一列舉了孔子、孟子用這五種方式在不同學生身 上的運用,比如說孔子對顏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對冉 伯牛、閩子騫就是「成德者」;對子路、子貢就是「達財者」;而 孔子、孟子分別對樊遲、萬章就是「答問者」。至于「私淑艾者」, 朱熹舉的是孔子、孟子分別對陳亢、夷之。其實,孟子自己認為, 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離婁下》裡,他曾經說過:「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這其實就是對「私淑艾者」的最好 解釋。
雖然孟子在這裡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 各方面,但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學體系,各種方式 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只是一種列舉的性質。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 據學生們本身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不 是從理論方面作系統的要求,而是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把它們 引入教學實踐,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廣與 應用價值的。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原文】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 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①。君 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註釋】
①彀率:拉開弓的標準。
【譯文】
公孫丑說:「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樣,似乎高不 可攀。為什麼不使它成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 呢?」


  
孟子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拙劣的工人而改變或者廢棄規 矩,絶不因為拙劣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準。君子張滿了弓而不 發箭,只做出要射的樣子。他恰到好處地做出樣子,有能力學習 的人便跟着他做。」
【讀解】
這裡包含相互聯繫的兩層意思。
第一層,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為追求真理的困難或目 標高遠而降低目標或標準。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樣,高明的 老師不能因為懶惰愚笨的學生而改變或放棄準則。這就是「大匠 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第二層,「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善於引導的老師總是給 學生留有消化理解的餘地,重在傳授方法,以身作則激發學生的 學習主動積極性,這就是‘引而不發,躍如也。”把弓拉滿,但卻 並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樣子,啟發學生理解,激發 他們躍躍欲試的願望。所以,孟子又把這種做法歸結到「中道而 立」的落腳點上。所謂「中道」,也就是無過無不及,做得恰到好 處的中庸之道。如此一來,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與學習的問題 與儒學所標榜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聯繫在一起了。
做到了這一步,則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學起來愉快。
問題倒是在於,這樣的啟發式教育,要求老師不能只是照本 宣科,必須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不僅僅是眼高手低的球證。
中道而立,談何容易?
但總歸是努力的方向罷。
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 以道殉乎人者也。」
【譯文】
孟子說:「天下政治清明的時份,用道義隨身行事;天下政治 黑暗的時候,用生命捍衛道義。沒有聽說過犧牲道義而屈從於他 人的。」
【讀解】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則見」(《論語·泰 伯》),就是「邦有道則仕」(《論語·衛靈公》),也就是,「達則兼 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但「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卻似乎比「無道則隱」,「邦無道 則可卷而懷之」和「窮則獨善其身」來得要壯烈一些,而大有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的意思了。
殺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意思來理解,「無道則隱」,「邦無道則可 卷而懷之」和「窮則獨善其身」也可以說得上是「以身殉道」的 表現,因為這樣做是為了「道」而捨棄了自身的所謂「前程」,只 不過沒有捨棄生命罷了。
只要不屈志變節,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
這雖然也沒有「殺身」,而只是「獨善其身」,但卻是不願以 道殉人的典型。
雖無壯烈,卻也大義凜然。
求教必須虛心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②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 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