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大陸散文    P 125


作者:作者群
頁數:125 / 165
類別:白話散文

 

中國大陸散文

作者:作者群
第125,共165。
士之生也,鮮不以榮辱得喪撓敗其天真者。淵明一生惟在彭澤八十餘日涉世 故,余皆高枕北窗之日。無榮惡乎辱,無得惡乎喪,此其所以為絶唱而寡和也。
轉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陶淵明集‧總論》
他沒有追求過榮,當然也就無所謂辱;他沒有得,他也就沒有失,而無得失榮辱的人生磨難,其本性的天真也就沒有被挫傷。看他的詩文,確實是一派溫敦氣象,即便是「金剛怒目」的作品,如《詠荊軻》,實際上也是內熱烈而外不露聲色。他的詩,除了四言就是五言,沒有雜言,沒有樂府,擬古也不是真擬古,這在那個時代是很特別的。四言是詩歌中最安詳靜穆的形式,五言是詩歌中最從容不迫的形式,它們與陶淵明人生的從容、心態的安祥相吻合(情感不平衡,內心心理能量大的詩人,往往喜歡用雜言,句式的長短錯落一如其情緒的高下低昂。
如鮑照李白)。在《詩經》之後寫作四言,是必須有極強的平衡能力的,或有對平衡的強烈的追求慾望的,愛寫四言的曹操、嵇康與陶淵明恰恰都是竭力追求平衡、竭力維持自己內心平衡的人。只不過曹操與嵇康求之不得,陶淵明則是求仁得仁。曹操是「憂思難忘」,他如何能求得平衡?嵇康是「狂顧頓纓,赴湯蹈火」,也最終失去平衡,只有陶淵明,做到了「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


  
」於是,他真的平穩地站住了。在他田園生活的後期,他一再陷入窘困,以至于餓得白天盼天黑,夜裡盼天亮,生活變成了腸胃與時間的較量;同時,官場那邊又有人在不斷的向他招手,贈以粱肉;鄰居這裡也有人不斷地勸他「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家裡妻子更是抱怨生活的窮困——但他仍然堅定不移:吾駕不可回。誰能像他這樣在四面楚歌中悠然見南山?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之一
我注意到了這首詩中的三個圓型意象:豆、露、月。它們代表了陶淵明生活中的三種境界:豆代表着現實生活的圓滿,露代表着道德上的純淨,而月則代表着精神世界的高超。梭羅在他的《湖濱散記》中問自己:「我為什麼喜歡種豆?」然後他自答:「只有上帝知道。」假如有人問:陶淵明為什麼喜歡種豆?我會回答:我知道。


  
只是,欲辯已忘言。
孔子——黑暗王國裡的殘燭
鮑鵬山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漢書‧藝文志》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參

孔子的長相頗怪。「生而圩頂」,就是說,他天生的腦袋畸型,頭頂上中間低,四周高,司馬貞說,其形狀恰像倒過來的屋頂。名之曰丘,固當。不知命相學家是如何解釋的。
這種頭頂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陽光?孔子自學而成大才,其天賦必然很高。而其身長亦不凡,「九尺有六寸」,這在那時可以說是「碩人」了, 「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人人都說他是長人,感到驚異。真正的一個齊魯大漢。不過,這個「長人」的身影也確實夠長了——長到遮蔽了整個民族漫長的歷史,— 個民族都—直順着他的倒影前行兩干多年了,我們何時才能走出這漫漫的陰影呢‧
據司馬遷和《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後代。那個有名的「仁義之師」的統帥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難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樣泥古不化,自討苦吃。用古老的仁義道德去對付現世的流氓強盜,這也是他家族的祖傳秘訣吧,只可惜常常不靈。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不再屬王族,姓也成了「孔」。
後來孔父嘉又為人所逼而奔魯。所以孔子確實是一位「沒落貴族」。到他父親叔梁紇,便是連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連生九女,—妾生子叫孟皮,卻又是個跛子。年近七十的叔梁紇大概非常絶望了。
但他還要作最後的努力,於是便向顏氏求婚,顏氏少女顏征「從父命」而嫁給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紇。所以,司馬遷說這是「野合」,「野」與「禮」相對,夫妻雙方年齡差別太大,不合周禮,所以這婚姻不是「禮合」,而是「野合」。「野合而生孔子」——這實在太有意味了,為什麼呢?孔子終其一生都在為「禮壞樂崩」而頭疼,而憤怒,而奔走呼號,要人們「克己復禮」,孰料他本人即是個不合禮的產兒呢。如果他的那位老父親真的剋制自己來恢復周禮,可就沒有孔子了。
真玄哪。要知道,這不合「禮」的產兒,竟是他們這古老家族之鏈上最輝煌的一環,也是我們這古老民族歷史上最輝煌的人物啊!
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好抬杠的李贄就此諷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們都點着蠟燭走路。我想,話不能這麼說,也不是這麼說的。我覺得,孔子確實是懸掛在那個遙遠古世紀的一盞明燈,他使我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不再覺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時代的人與後代乃至於我們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