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大陸散文    P 151


作者:作者群
頁數:151 / 165
類別:白話散文

 

中國大陸散文

作者:作者群
第151,共165。
我知道,左宗棠自從請纓出征,白髮戍邊,就沒有打算還鄉。他在給家人的信中抒發了這樣的抱負:「天下事總要有人干,國家不可無陝甘,陝甘不可無總督,一介書生,數年任兼折,豈可避難就易哉!」他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縱然是萬丈深淵,也百折不回,寧願馬革裹尸。一個人一旦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他就榮辱皆忘,名利皆忘,他的人格就偉大了。左宗棠激動人心的業績,揭示了生命的大義,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樑。
與其說是破碎的山河成就了左宗棠的功名,不如說是左宗棠創造了這一段歷史。
收復新疆後,左宗棠曾專門到福建林則徐祠拜謁。他沒有忘記林公當年的囑咐和期待,他甚至以陶澍、林則徐的繼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寫對聯:
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


  
卅載接陰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復重來。
——左宗棠死了,結局有些悲劇色彩:中國人還沒有猛醒,國土還將面臨瓜分。朝政腐敗,國將不國,26年後,清王朝終於覆滅……
英雄已逝,一掊黃土。
左宗棠死了,雖死猶在。
狷者朱自清
葉兆言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識字的人就一定讀過。文章結尾處又一次寫到背影,差不多是點題的意思,「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兒子印象中,朱自清也應該是這麼一個背影,他的朋友說起來,總說他不高的個子,白白的,人長得很結實,做事很認真,喜歡喝一點酒。這當然是抗戰前。


  
抗戰後,剛剛50歲的朱自清成了一個瘦老頭,體重只有30多公斤。
這或許是中國教授們抗戰前後的最好寫照。抗戰前,教授絶對是個人物,吃香喝辣,生活優裕,可是和日本人一打仗,教授便得為衣食操心。朱白清的胃病早在昆明時就很厲害,如果當時有條件醫治,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日本人被打敗了,中國人的日子並沒有立刻好起來。通貨膨脹弄得民不聊生。據說朱自清最後是借錢做的手術。剛開始以為是盲腸炎,後來發現是胃潰瘍,已經破了一個洞,一切都太遲了,進醫院再也沒出來。
他臨死時曾對夫人說,自己在拒絶美援的宣言上簽過字,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日子怎麼難過,堅決不買政府配售的美援平價麥粉。
聞一多的性格,按中國老派的說法,屬於狂,張狂的狂。聞是一座火山,要爆發就爆發。朱自清一點也不狂,在氣質上更近於狷,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聞拍案而起,朱卻只是拒絶。郭紹虞先生說,聞是「嫉惡如仇」,朱是「從善如歸」。
30年代魯迅到北京省親,各大學聞訊,紛紛派人去邀請講學。朱自清以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的身份,親自出馬,好不容易見到魯迅,卻被拒絶。朱不死心,二天以後又一次去請,仍然被拒絶。魯迅這次省親在北京待了十多天,分別去了五所大學做了演講.偏偏冷落了清華,朱自清一定覺得很沒面子。
朱自清是一個十分平和的人,對於屬於五四時代的人來說,平和卻不是什麼好事,因此他取字「佩弦」,意思要像弓弦那樣將自己繃緊。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吳組緗曾說過一件事,一位學生打電話到朱自清家,說有幾本書要看但找不到,讓朱速去圖書館幫着找一找。朱自清似乎有些生氣,因為這實在沒什麼規矩,差遣系主任猶如使喚老媽子;然而學生的沒規矩,又充分說明平時並不太把沒架子的朱自清放在眼裡。
通常大家熟悉的都是朱自清前期的散文,就文章而論,朱後期的散文比前期的更好。一個人一生的努力,常常會被影響所害,朱的一些所謂代表作都在前期,大家熟記了這些篇日,因此也就不太在意他後期的作品。其實朱自清一直在努力克服白己早期散文中的缺點,這些缺點或許是由於他為人太好的緣故,很少有人指出。對於研究者來說,發現這些缺點並不十分困難,朱自清前期散文首先難免造作,譬如《匆匆》,譬如《荷塘月色》,都有堆砌詞藻追求華麗的毛病。
新文藝腔是朱自清後來堅決要去掉的東西,這也是新文學的通病,他在語文教學上投入了很多精力,目的就是為了消滅這種拿腔拿調。把《荷塘月色》選進中學教材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因為弄不好會對學生起誤導作用,以為好作文就應該這麼寫。在朱自清前期散文中,優秀的是那些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如《背影》,如《給亡婦》,在「才」和「情」中,以情感動人才是文學藝術的基石。但是,說這類文章好並不是一點毛病沒有,他當時畢竟還年輕,整體的新文學也年輕,文字技巧上仍有可推敲之處。
朱自清散文有着極高的地位,評論者曾說,將他的散文作為樣板懸于國內,不能增刪一字。我想這種評價或許是指他後期的散文。他一生都在摸索如何寫出最地道的語體文。斟字酌句,不敢有一點馬虎。
後人特別要注意的應該是他的這種努力,否則,便難免誤解了前賢,可惜了他一生的追求。
孤獨的蔡元培
余傑
在北大未名湖畔一個幽暗的角落裡,有一尊半身的銅像屹立在青松之間。
這裡是北大的一方淨土。他守護着這方淨土,一如他生前。他注視着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他勉勵着這群老師,一如他生前。
而他孤獨的身影,在歷史發黃的書頁裡,拖得很長很長。
他就是北大的老校長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