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外國散文    P 3


作者:作者群
頁數:3 / 62
類別:外國散文

 

外國散文

作者:作者群
第3,共62。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情,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羡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
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有顯有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


  
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其於人也,則有德者但須形體悅目,不必面貌俊秀,與其貌美,不若氣度恢宏。人不盡知:絶色無大德也;一如自然勞碌終日,但求無過,而無力製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無壯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盡然。
羅馬大帝奧古斯特與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愛德華四世,古雅典之亞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邁帝,皆有宏圖壯志而又為當時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顏色艷麗而在面目端正,又不盡在面目端正而在舉止文雅合度。美之極致,非圖畫所能表,乍見所能識。舉凡最美之人,其部分比例,必有異於常人之處。
阿貝爾與丟勒皆畫家也,其畫人像也,一則按照幾何學之比例,一則集眾臉形之長於一身,二者誰更不智,實難斷言,竊以為此等畫像除畫家本人外,恐無人喜愛也。余不否認畫像之美可以超絶塵寰,但此美必為神筆,而非可依規矩得之者,樂師之譜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細察,往往一無是處,觀其整體則光彩奪目。美之要素既在於舉止,則年長美過年少亦無足怪。
古人云:「萬美之中秋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寬假,蓋鑒其年事之少,而補其形體之不足也。美者猶如夏日蔬果,易腐難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無行,年長而美者不免面有慚色。雖然,但須托體得人,則德行因美而益彰,惡行見美而愈愧。
談 高 位
居高位者乃三重之仆役:帝王或國家之臣,榮名之奴,事業之婢也。因此不論其人身、行動、時間,皆無自由可言。追逐權力,而失自由,有治人之權,而無律己之力,此種慾望誠可怪也。歷盡艱難始登高位,含辛茹苦,唯得更大辛苦,有時事且卑劣,因此須做盡不光榮之事,方能達光榮之位。
既登高位,立足難穩,稍一傾側,即有倒地之虞,至少亦晦暗無光,言之可悲。古人云:「既已非當年之盛,又何必貪生?」殊不知人居高位,欲退不能,能退之際亦不願退,甚至年老多病,理應隱居,亦不甘寂寞,猶如老邁商人仍長倚店門獨坐,徒令人笑其老不死而已。顯達之士率需借助他人觀感,方信自己幸福,而無切身之感,從人之所見,世之所羡,乃人云亦云,認為幸福,其實心中往往不以為然;蓋權貴雖最不勇于認過,卻最多愁善感也。凡人一經顯貴,待己亦成陌路,因事務糾纏,對本人身心健康,亦無暇顧及矣,誠如古人所言:「悲哉斯人之死也,舉世皆知其為人,而獨無自知之明!」
居高位,可以行善,亦便于作惡。作惡可咒,救之之道首在去作惡之心,次在除作惡之力;而行善之權,則為求高位者所應得,蓋僅有善心,雖為上帝嘉許,而凡人視之,不過一場好夢耳,唯見之於行始有助于世,而行則非有權力高位不可,猶如作戰必據險要也。
行動之目的在建功立業,休息之慰藉在自知功業有成。蓋人既分享上帝所造之勝景,自亦應分享上帝所訂之休息。《聖經》不雲乎:「上帝回顧其手創萬物,無不美好;」於是而有安息日。
執行職權之初,宜將最好先例置諸座右,有無數箴言,可資借鏡。稍後應以己為例,嚴加審查,是否已不如初。前任失敗之例,亦不可忽,非為揭人之短,顯已之能,以其可作前車之鑒也。因此凡有興革,不宜大事誇耀,亦不可恥笑古人,但須反求諸己,不獨循陳規,而且創先例也。
凡事須追本溯源,以見由盛及衰之道。然施政定策,則古今皆須徵詢:古者何事最好,今者何事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