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石遺室詩畫    P 145


作者:陳衍
頁數:145 / 176
類別:文學評論

 

石遺室詩畫

作者:陳衍
第145,共176。
歲老豈能充上駟韓愈?身閒不夢見公卿 王建。退公只傍蘇努竹皮日休,兩綬通侯總強名陸龜蒙。」
一一、上某夫子集唐句云:「一曲南歌此地聞劉禹錫,人間唯有杜司勛李商隱。只言啼鳥堪求侶高適,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才子舊傳何水部韓翩,詩家今得鮑參軍楊巨源。招攜每感雙魚遠曹唐,紅蠟先教刻五分(皮日休。」)「天香飄戶月枝春王初,季子如今有德鄰韓翊。
翰墨已齊鍾大理韓翩,女中誰是衛夫人劉禹錫?尊中美酒常須滿朱慶余,家有驪珠不復貧元結。洛浦風光何所似沈‧期?恩榮佳話合書紳司空圖。」「獨來惆悵水雲中李群玉,兩地飄零氣味同(白居易。
)一徑穿緣應就郭方干,十年書劍任飄蓬許渾。辭鄉且伴街蘆雁盧肇,往事曾經問塞鴻羅隱。知愛魯連歸海上楊巨源,布帆無恙掛秋風李白。」


  
「水冷紅衣白露秋許渾,每憑飛夢到瀛洲胡宿。回心願學雷居士韓‧
上客親隨郭細侯司空曙。白馬走迎詩客去白居易,清言還待玉人酬棹德輿。亦知官罷貧應甚姚合,幾向斜陽嘆白頭胡曾。」
一二、《‧甫先生以詩見贈,賡此酬之,集遺山句》云:「滿紙清風月旦評,
忍窮尤喜見工程。長留北海文章在,萬古東方有啟明。世外衣冠存太樸,亂來歌吹失懼聲。百年世事兼身事,莫惜題詩記姓名。


  
朱詩多不書名。」「就中愁殺庾蘭成,朱籍江南,家極貧之。地老天荒恨未平。寶劍沉埋惜元振,詩中只合愛淵明。
百年人物從公論,十丈寒潭照膽清。海內文章有公等,縱橫詩筆見高情。」
一三、又集漁洋句云:「別後俱為萬里人,楚山[B350]々水鱗鱗。歸心便逐江鴻去,玉版聊堪結淨因。」「作貢當年事已陳,也須料理苦吟身。一官長物吾何有?感逝傷離涕淚新。」「雨笠煙蓑送此生,惟君不愧隱人名。春風遠岸江籬長,感此傷人今古情。」「瞥見丹青眼暫明,知君解脫萬緣輕。劫灰歷後昆明在,
又少旗亭酒共傾。」「赤甲山頭雲氣蒼,早聞憂國鬢如霜。一杯遙酹襄江上,迴首中原泣數行。”「齊雲樓上望京師,劫罷猶爭一局棋。何日西南消戰伐?虎溪橋畔去遲遲。」「朱萼新抽萬卷書,梅花林外跨青驢。望衡乍喜相鄰並,珍重新詩獨起予。」「恐是當年汐社人,朝衫猶自染京塵。故家零落遺民老,爭效先生折角巾。」「慶歷文章宰相才,市中遊戲亦悠哉。淋漓大筆千年在,鬥取旗亭畫壁來。」「曆落‧崎可笑人,只應牛斗不能神。蘭成剩有《江南賦》,一代高名孰主賓?」 一四、余今年息影歸來,于敝廬後面闢一小園,字之曰「匹」。
有記云: 「屋于吾會城光祿;文儒、衣錦三坊間,將於所屋外斥餘地,多蒔雜花木,小構亭館,則四鄰皆強有力者,而何斥之可言?此吾匹園之所以娥局而乃闢也。吾以中歲奔走四方,無往不與先室人偕,勞苦三十年,日思弛其負擔。室人嘗言願築樓數楹,竹梧立後,花樹仰前。既營一樓,具體而小,眾花陵于高樹,不能自存者,一桃三棠,獨老梅倔強與抗,余皆日瘠。
乃于正屋後院伐一巨桑、一諫果,夷東西二廂,壞三仞橫牆七丈,後直牆丈餘,東邊牆三丈,又東橫牆一丈,積上千餘擔,成數小阜。夷橫牆外廚屋雜屋數間,割偏東地徙焉。鋸正屋後檐,深五尺,廣七丈,退其戶牖,以展南址。於是有地東西寬七丈,南北深,偏西三丈有六尺,偏東絀八尺。
牆其東南,西北則舊,門其盡南西面,蓋全形扁方,而東北缺其角,東南呀其口,逼肖“匹」字焉。乃位一樓于西北隅,西南隅位以小榭,東北隅位以露台,其下室焉。偏東則廊,南行抵門,台與樓復道屬焉。隙地則篇種花木。
噫!斯樓成,先室人已亡十有一年。余為匹夫久矣。前六年營葬先室人于梅亭之文筆山,墳地橫九丈有奇,直六丈有奇,山徑從右入,亦具匹形。匹夫臥樓上,匹婦長臥地下,所謂鰥寡而無告者也。
不以「匹」名吾園,而何名邪?」
其樓曰皆山,亦有記云:「環樓皆山,樓之能盡其才者也。而求諸裡巷闐溢、屋宇鱗比之中,則樓之才往往而屈。吾匹園之樓,崇不過丈有三尺,吾正屋之崇,亙乎前者,且二丈有二尺,而群山[B350]々獻狀,不受拒于前屋之屋山,能騎危以自進。何哉?凡人之自卑視崇,漸遠則崇者漸卑,於是視其尤遠者,則反是。
今吾樓丈有三尺,加人焉崇丈有八九尺,以視二丈有二尺之屋山,猶以卑視崇也。然吾樓之距前屋屋山則三丈有奇,二者相為乘除,則屋山之崇于樓者僅,樓之遠于屋山者多矣。距自屋之屋山遠,距他屋之屋山益遠。雖在裡巷闐溢、屋宇鱗比中,吾自有不闐溢鱗比者,故樓之能盡其才,亦吾之能盡樓之才也。」樓成將為詩寵之,卒卒未成,僅有數聯斷句云:「移花分竹剛三徑,聽雨看山又一樓。」「涪翁楹帖蘇翁扁,亞字闌干┇字紋。」「亭台都占空中地,風月教低四面牆。」
生平喜聽雨,春秋則好樓居;喜遊山,尤喜樓上看山。遊山勞,看山逸,而聽雨看山,又童時居鰲峰坊于麓山樓習慣也。「又一樓」雲者,家中已有一樓,所謂具體而小者也。此聯實套‧‧《聽水第二齋聯句》來,句云:「聽泉看竹無餘事,
擅壑專邱又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