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清史稿 中    P 8


作者:趙爾巽等
頁數:8 / 530
類別:歷史

 

清史稿 中

作者:趙爾巽等
第8,共530。
秋審本上,入緩決者,得旨後,刑部將戲殺、誤殺、擅殺之犯,奏減杖一百,流三千里,竊臓滿貫、三犯竊臓至五十兩以上之犯,奏減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其餘仍舊監固,俟秋審三次後查辦。間有初次入緩,後復改實者,權操自上,非常例也。入可矜者,或減流,或減徒。留養承祀者,將該犯枷號兩月,責四十板釋放。案系鬥殺,追銀二十兩給死者家屬養贍。情實則大別有三,服制、官犯、常犯是也。本下,內閣隨命欽天監分期擇日。句到,刑部按期進呈黃冊。至日,素服禦殿,大學士三法司侍,上秉硃筆,或命大學士按單予句。服制冊大都殺傷期功尊長之案,既以情輕而改監候,類不句決;情實二次,大學士會同刑部奏請改緩。官犯則情重者,刑部從嚴聲敘,未容倖免;輕則一律免句,十次改緩。常犯之入情實,固罪無可逭者;其或一綫可原,刑部粘簽聲敘,類多邀恩不句,十次亦改緩。向例句決重囚,刑科三覆奏,自乾隆十四年簡去二覆,第於句到前五日,覆奏一次。句到時,將原本進呈覆閲,一俟批發,在京例由刑科給事中、刑部侍郎各一人赴西市監視。官犯無論句否,俱綁赴行刑場候決。在外則刑部各司將句單連同榜示釘封送兵部發驛,文到之日行刑。如躬逢慶典或國家有故,則下旨停句。
順治十三年,諭刑部:「朝審秋決,系刑獄重典。朕必詳閲招案始末,情形允協,令死者無冤。今烸期伊邇,朝審甫竣,招冊繁多,尚未及詳細簡閲,驟行正法,朕心不忍。今年姑著暫停秋決,昭朕矜恤至意。」自是列朝於秋讞俱勤慎校閲。康熙二十二年,聖袓禦懋勤殿,召大學士、學士等入,酌定在京秋審情實重犯。聖袓取罪案逐一親閲,再三詳審,其斷無可恕者,始定情實。因諭曰:「人命事關重大,故召爾等共相商酌。情有可原,即開生路。」雍正十一年,世宗禦洞明堂,閲秋審情實招冊,諭刑部曰:「諸臣所進招冊,俱經細加斟酌,擬定情實。但此內有一綫可生之機,爾等亦當陳奏。在前日定擬情實,自是執法,在此刻句到商酌,又當原情,斷不可因前奏難更,遂爾隱默也。」高宗尤垂意刑名,秋審冊上,每幹飭責。乾隆三十一年,湖南官犯饒佺,以其回護己過予句。迨閲浙省招冊,知府高象震亦以承審回護,原題僅擬軍台效力。急諭湖南巡撫將饒佺暫停處決,令刑部查明兩案情節不同,始行明諭處分。其慎重讞典如此。仁宗亦嫻習法律。嘉慶七年,禦史廣興會議秋審,奏請將鬥殺擬緩之廣東姚得輝改入情實,援引乾隆十八年「一命必有一抵」之旨。仁宗謂:「一命一抵,原指械鬥等案而言,至尋常鬥毆,各斃各命,自當酌情理之平,分別實緩。若拘泥‘一命必有一抵’之語,則是秋讞囚徒,凡殺傷斃命之案,將盡行問擬情實,可不必有緩決一項。有是理乎?」命仍照原擬入緩。其剖析法意,致為明允。自後宣宗、文宗遵循前軌,罕可紀述。穆宗、德宗兩經垂簾,每逢句到,命大學士一人捧單入內閣恭代,後遂沿為故事。
而前行之秋審條款,因光緒季年死刑遞有減降,法律館重加釐定,奏頒內外焉。
熱審之制,順治初賡續舉行。康熙十年,定每年小滿後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非實犯死罪及軍、流,俱量予減等。四十三年,諭刑部停止。雍正初復行。乾隆以後,第準免笞、杖,則遞行八折決放,枷號漸釋,餘不之及。且惟京師行之,外省笞、杖自理,無從考核,具文而已,列朝無寒審,而有軍、流、遣犯隆冬停遣之例。未起解者,十月至正月終及六月俱停遣。若已至中途,至十一月初一日準停。倘抵配不遠,並發往東南省分,人犯有情原前進者,一體起解。


  
又有停審之例,每年正月、六月、十月及元旦令節七日,上元令節三日,端午、中秋、重陽各一日,萬壽聖節七日,各壇廟祭享、齋戒以及忌辰素服等日,並封印日期,四月初八日,每月初一、初二日、皆不理刑名。然中外問刑衙門,於正月、六月、十月及封印日期、每月初一二等日不盡如例行也。其農忙停審,則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一應戶、婚、田土細故,不准受理,刑事不在此限。又有停刑之例,每年正月、六月及冬至以前十日,夏至以前五日,一應立決人犯及秋、朝審處決重囚,皆停止行刑。


  
凡審級,直省以州縣正印官為初審。不服,控府、控道、控司、控院,越訴者笞。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軍統領衙門呈訴者,名曰京控。登聞鼓,順治初立諸都察院。十三年,改設右長安門外。每日科道官一員輪值。後移入通政司,別置鼓。其投擊鼓,或遇乘輿出郊,迎駕申訴者,名曰叩閽。從前有擅入午門、長安門、堂子跪告,及打長安門內、正陽門外石獅鳴冤者,嚴禁始絶。即迎車駕而衝突儀仗,亦罪至充軍。京控及叩閽之案,或發回該省督撫,或奏交刑部提訊。如情罪重大,以及事涉各省大吏,抑經言官、督撫彈劾,往往欽命大臣蒞審。發回及駮審之案,責成督撫率同司道親鞫,不准復發原問官,名為欽部事件。文武官犯罪,題參革職。道府、副將以上,遴委道員審理。同知、遊擊以下,遴委知府審理。巡按禦史,順治初猶常設。四年,從大理寺卿王永吉奏,差官往直省恤刑,然皆不久停罷。外省刑名,遂總匯於按察使司,而督撫受成焉。京師笞、杖及無關罪名詞訟,內城由步軍統領,外城由五城巡城禦史完結,徒以上送部,重則奏交。如非常大獄,或命王、大臣、大學士、九卿會訊。自順治迄乾隆間,有禦廷親鞫者。律稱八議者犯罪,實封奏聞請旨,不許擅自句問。在京大小官員亦如之。
若宗室有犯,宗人府會刑部審理。覺羅,刑部會宗人府審理。所犯笞、杖、枷號,照例折罰責打;犯徒,宗人府拘禁;軍、流、鎖禁,俱照旗人折枷日期,滿日開釋。屢犯軍、流,發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圈禁;死刑,宗人府進黃冊。閹寺犯輕罪,內務府慎刑司訊決,徒以上亦送部。八旗地畝之訟,屬諸戶部現審處,刑事統歸刑部。清初有都統會審之制,有高牆拘禁之條,至乾隆時俱廢。旗營駐防省分,額設理事同知。旗人獄訟,同知會同州縣審理。熱河都統衙門特設理刑司,刑部派員聽訟,三年一任。同治三年,以吉林獄訟繁多,詔依熱河設立刑司例,令刑部揀派滿、漢郎中、員外、主事各一員,分別掌印主稿,統歸將軍管轄。嗣吉林建省裁撤,而熱河如故。
蒙古刑獄,內外紮薩克王公、台吉、塔布囊及協理台吉等承審。康熙三十七年,曾遣內地官員教導蒙古王等聽斷盜案,後不常設。沿邊與民人交涉案件,會同地方官審理,死罪由盟長核報理籓院,會同三法司奏當。在京犯斬、絞,刑部審訖,會理籓院法司亦如之。盛京刑部掌讞盛京旗人及邊外蒙古之獄。秋審,會同四部侍郎、奉天府尹酌定實、緩匯題,蓋皆特別之制。
凡檢驗,以宋宋慈所撰之洗冤錄為準,刑部題定驗屍圖格,頒行各省。人命呈報到官,地方正印官隨帶刑書、仵作,立即親往相驗。仵作據傷喝報部位之分寸,行兇之器物,傷痕之長短淺深,一一填入屍圖。若屍親控告傷痕互異,許再行覆檢,不得違例三檢。如自縊、溺水、事主被殺等案,屍屬呈請免驗者,聽。京師內城正身旗人及香山等處各營房命案,由刑部當月司員往驗。街道及外城人命,無論旗、民,歸五城兵馬司指揮相驗。檢驗不以實者有刑。
凡訊囚用杖,每日不得過三十。熱審得用掌嘴、跪鍊等刑,強盜人命酌用夾棍,婦人指,通不得過二次。其餘一切非刑有禁。斷罪必取輸服供詞,律雖有「眾證明白,即同獄成」之文,然非共犯有逃亡,並罪在軍、流以下,不輕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