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後漢演義    P 268


作者:蔡東藩
頁數:268 / 301
類別:古典小說

 

後漢演義

作者:蔡東藩
第268,共301。
壽本魏人,出仕晉朝,晉受魏禪,不得不微辭寓意,惟始終稱備為先主,與《吳志》直呼孫權不同,是壽亦隱以正統予蜀,與朱子《綱目書法》名異實同。小子此後演述,就沿稱備為先主。自是中土三分,勢成鼎足。未幾吳亦改年黃武,尋且稱帝,居然是三帝並峙了。
惟蜀承漢統,幅員雖小,名號最正。劉先主既已正位,進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祖以下諸世系;立夫人吳氏為皇后,子禪為皇太子。典制粗定,便欲興師東下,討吳雪恥。忽有一將進諫道:「國賊曹操,並非孫權,陛下不應置魏先吳。」先主聽著,默然不悅,那將軍又繼續陳詞,講出一段絶大的理由。小子錄述至此,即隨寫一詩道:
君父仇深兄弟輕,後先應自辨分明;
忠臣伏闕陳言後,英主如何不聽行?


  
欲知何人進諫,申明理義,請看下回再詳。
司馬溫公退居洛陽,閲陳壽《三國志》,識破一事,謂操留遺囑,下至分香賣履,如家人婢妾,莫不處置詳盡,獨無一語及禪代之事,其意以為禪代乃子孫所為,吾固未嘗教之也,此正為操之大奸處。然操嘗以周文王自擬,亦何曾不教丕篡漢乎?且溫公既知操之奸,不應有帝魏寇蜀之書法,陳壽尚稱劉備為先主,溫公何嫌何疑,乃必以正統予魏也?本回就事論事,未嘗明辨,而于魏蜀之稱帝,前後寫來,自覺邪正之不同,文人手筆,具有陽秋,豈必齗齗然評論善惡哉?
9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卻說劉先主籌備軍馬,意欲伐吳,有一將軍伏闕諫阻,謂當先行伐魏。看官!這是何人?原來是翊軍將軍趙雲。雲先言魏為國賊,比吳為重,未見先主聽從,乃復申諫道:「曹操雖死,子丕篡位,陛下宜出圖關中,扼住河渭上流,聲討逆賊;臣料關東義士,必將裹糧策馬,歡迎王師。待魏既討滅,吳亦可不勞而服了。」至理名言。先主終不肯從,再經諸葛亮聯名奏阻,稍有回意;忽有一大將,踉蹌趨入,拜伏先主座前,抱足大哭。先主瞧著,乃是車騎將軍張飛,飛已由右將軍升任車騎將軍。不由的潸然淚下。
飛且哭且語道:「桃園盟誓,陛下奈何遽忘,不為二兄報仇。」先主答道:「朕早欲討吳,百官謂先宜討魏,是以稽遲。」飛急說道:「陛下不去,臣願自往。」確是急性子。
先主道:「朕怎忍令卿獨去?卿可速回閬州,起兵來會,惟有一語相誡,幸勿嗜酒,遷怒部下;既加鞭撻,不得再令在左右,至要至囑!願卿勿忘!」飛奉命即去。先主乃決計興師,無論何人進諫,統皆拒絶。留丞相諸葛亮輔太子禪,居守成都,先主譬亮為魚水。水不併行,魚安得活。
自率諸軍東下。是時黃忠已歿,羅氏《演義》謂忠曾隨軍東出,中箭陣亡。按諸史志,忠歿在建安二十五年,可知羅氏附會之誤。馬超出鎮涼州,只有趙雲,是老成宿將,先主因他諫阻東征,不使前驅,但令他督運軍糧,作為後應。
此外所率將士,多系新進,毅然出都。益州從事秦宓,叩馬力諫,面陳天時不利,違天行師,恐防有失;說得先主怒從心起,竟將宓下獄覊囚,俟回師時再行定罪,遂麾兵東下,直指秭歸。途次接得閬州來表,總道是張飛遣至;及取閲表文,乃是飛營內都督署名,不禁驚詫道:「難道飛已死了麼?」忙展開一閲,果係飛怒撻左右,為帳下將張達范強所害,攜首投吳。頓時放聲大哭,更觸起關公遺痛,號慟不休,將佐等從旁力勸,方纔收淚,追諡飛為桓侯。
查得飛長子苞,已經早亡,乃令次子紹襲爵。史傳載苞早夭,羅氏《演義》無稽可知。正在下詔撫卹,忽由東吳來了使人,呈上一箋,系由南郡太守諸葛瑾差來,先主已有慍色,撕開函封,但見箋中有數語云:
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嫉,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矣。
先主閲到此處,即擲箋委地,喝將來使斬訖,還是將佐援引古義,奏言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且諸葛瑾為丞相兄,更宜曲為顧全,從寬貸宥。先主才命赦死,喝將來使逐回。原來吳主孫權,聞劉先主督師東來,兵勢甚盛,料他志切報復,不能輕敵,因命諸葛瑾作書求和。或謂瑾不可恃,恐將藉此降蜀,權搖首道:「孤與子瑜,為生死交,從前孔明來吳,孤使子瑜留住孔明,子瑜謂弟不留吳,猶瑾不往劉,此言可貫神明;今難道反有貳心麼?」嗣得瑾遣人報命,果言蜀無和意。
已而張達范強,復獻到張飛首級,權只好收納,但自思越弄越壞,萬難言和,乃亟遣部將李異劉阿等,率兵四萬,往禦秭歸。一面向魏上表,稱臣納貢,並送魏將於禁等還魏,為乞援計。魏王曹丕,當即受降,群臣皆賀,獨侍中劉曄進諫道:「孫權無故求降,必因蜀兵大舉,自恐難敵,又慮我乘隙進攻,國將不保,所以委地稱藩,今不若出師渡江,進襲江東,蜀攻外,我攻內,吳必不支;吳亡蜀孤,怎能久持?這便是一舉兩得的至計。」丕答說道:「彼既來降,我反加討,是適令天下疑沮,如何能懷柔遠人?」遂不聽曄言,遣歸吳使,並使太常邢貞,賫冊至吳,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