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前漢演義    P 257


作者:蔡東藩
頁數:257 / 288
類別:古典小說

 

前漢演義

作者:蔡東藩
第257,共288。
及見她柳腰輕折,拜倒座下,輕輕的囀着嬌喉道:「臣女王嬙見駕。」芳名由她自呼,轉覺得旖旎動人。元帝忍不住問道:「汝從何時入宮?」王嬙具述年月。元帝一想,該女入宮有年,為何並未見過?可惜如此美貌,反讓與外夷享受,真正錯極。
本欲將她留住,又恐失信外人,且被臣民訾議,謗我好色,愈覺不妙。沒奈何鎮定心神,囑咐數語,待她起身出去,拂袖入宮。再去查閲宮女圖,十分中僅得兩三分,還是草草描成,毫無生氣。嗣又把已經召幸的宮人,比較一番,覺得畫工精美,比本人要勝過幾分,不由的大怒道:「可恨畫工,故意毀損麗容。
若非作弊,定有他因!」當即傳飭有司,查究畫工為誰?有司遵將長安畫工,一律傳訊,當場查出,乃是杜陵人毛延壽,曾繪王嬙面貌,索賄不獲,故意把花容玉貌,繪做泥塑木雕一般。案既審定,延壽欺君不道,讞成死刑。惟王嬙身世,應該略敘。
嬙字昭君,系南郡秭歸人王穰女,當時被選入宮,例須先經畫工摹繪,然後呈上禦覽,準備召幸。延壽本著名畫家,寫生最肖。只是生性貪鄙,屢向宮女索賄,宮女巴不得入宮見寵,大都傾囊相贈,延壽就從筆底上添出豐韻,能使易醜為妍。只有王昭君貌本天成,不煩藻采,她又生性奇傲,未肯無故費錢,因此毛延壽有心毀損,特將她易妍為醜,借泄私忿。


  
元帝但憑畫圖選幸,怎知宮中有如此美人?到了昭君見面,才覺追悔,因將毛延壽處斬。延壽原是該死,只昭君自悲命薄,嫁了一個老番王,無可奈何,由他取樂。呼韓邪單于當然心歡,並向元帝上書,願代為保塞,免得中國勞師。廷臣皆以為可行,惟郎中侯應,熟習邊事,力言北塞邊防,萬不可撤。
反覆指陳利害,說得元帝憬然省悟,遂令車騎將軍許嘉,傳諭呼韓邪單于,略言中國邊防,並非專禦外患,實恐盜賊出塞,寇掠外人,單于雖懷好意,但尚有窒礙,不能遽從。呼韓邪單于乃願罷前議,入朝辭行。帶了王嬙出塞,號為寧胡閼氏。歲餘生下一男,叫作伊屠牙斯。
後來呼韓邪單于病死,長子雕陶莫皋嗣立,號為復株纍同累。若鞮單于,見昭君華色未衰,復占為妻室。一介女流,怎能反抗,況且胡俗得妻後母,乃是向來老例,昭君也只好降尊從俗,得過且過。旅復生了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
須卜當於皆夫家氏族,居次注見前。昭君竟老死塞外,墓上草色獨青,與他處黃草不同,當時呼為青塚。後人因她紅粉飄零,遠入夷狄,特為譜入樂府,名昭君怨。或說她跨馬出塞,馬上自彈琵琶,創成此調,如泣如訴,後來不從胡禮,服毒自盡。


  
這都是為色生憐,憑空臆造,證諸史傳,便可知是虛誣了。小子有詩嘆道:
婁敬和親號罪魁,宮妝辱沒劇堪哀。
如何番虜投誠日,尚使紅顏出塞來?
元帝既遣歸呼韓邪,尚是紀念王昭君,愁緒無聊,懨懨成疾,便要從此歸天了,欲知詳情,下文再當細表。
郅支單于,殺辱漢使,理應聲罪致討,上伸國威。元帝不使甘延壽陳湯,進討郅支,其庸弱已可見一斑。湯為副校尉,名位不逮甘延壽,獨能奮威雪恥,襲斬郅支,雖曰矯制,功莫大焉。況律以《春秋》之義,更覺無罪可言。
匡衡號為經儒,乃甘媚權閹,妒功忌能,讀聖賢書,顧如是乎?郅支既死,呼韓邪二次請朝,此時匈奴衰弱,何必再襲婁敬和親之下計?直言拒絶,亦屬無傷,仍給以宮女王嬙,徒使絶代麗姝,終淪異域,嗟何及歟!或謂元帝不貪女色,示信外夷,猶有君人之度,詎知王道不外人情,一夫不獲,時予之辜,何忍摧殘紅粉,辱沒蠻夷!如果見色不貪,盡可使之出嫁才郎,諧成嘉耦。天子且不能庇一美人,謂非庸弱得乎?「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讀杜少陵詩,竊為之感慨不置雲。
9十一回
 賴直諫太子得承基 寵正宮詞臣同抗議
卻說元帝寢疾,逐日加劇,屢因尚書入省,問及景帝立膠東王故事,即漢武帝。尚書等並知帝意,應對時多半支吾。原來元帝有三男,最鍾愛的是定陶王康,系傅昭儀所出,見前文。初封濟陽,徙封山陽及定陶,康有技能,尤嫻音律,與元帝才藝相同。
元帝能自製樂譜,創成新聲,嘗在殿下襬着鼙鼓,自用銅丸連擲鼓上,聲皆中節,與在鼓旁直擊相同,他人都不能及。獨康亦擅此技,有乃父風,元帝讚不絕口,常與左右談及。駙馬都尉史丹,系前大司馬史高長子,隨駕出入,日侍左右,聞元帝稱美定陶王,便向前直陳道:「陛下嘗謂定陶王多材,臣愚以為材具稱長,莫如聰敏好學的皇太子;若徒以絲竹鼓鼙為能,是黃門鼓吹郎陳惠李微,高出匡衡,何妨使為丞相哩!」元帝聽了,也不禁失笑。
已而中山王竟,得病遽殤。竟系元帝少弟,元帝初元二年,方授王封,年幼未能就國,留居都中,與太子驁同學,頗相親愛。中山王歿,元帝挈着太子,同往弔喪,撫棺流涕,悲不自禁,獨太子驁並無戚容,元帝怒說道:「天下有臨喪不哀,可以仰承宗廟,為民父母麼?」說著,旁顧左右,見史丹在側,便詰問道:「汝言太子多材,今果何如!」丹忙中有智,即免冠叩謝道:「臣見陛下悲哀過甚,因戒太子不再涕泣,免增陛下感傷,臣罪當死!」既為太子辯護,又為自己表忠,好一個伶俐口才。元帝被他瞞過,怒氣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