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全球通史    P 39


作者:阿諾斯
頁數:39 / 430
類別:西洋古代史

 

全球通史

作者:阿諾斯
第39,共430。
在那裡,他們與希臘和埃及的商人相遇。後者用自己的貨物交換前者的東方貨物,再將東方貨物經由紅海沿岸請港口運往亞歷山大港。

所有這一切僅僅是東西方之間貿易大發展的序幕。這一大發展于公元前不久開始,約持續了兩個世紀。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向西面的大力擴張,打通了好幾條陸上商路,促進了地區間貿易的最重要一項絲織品的運銷。中國在這方面所起的確切作用將在下文闡述陸上貿易時論及。



  
貿易大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包括整個地中海區域以及歐洲中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區的羅馬帝國的統治得到了加強,出現了所謂的「羅馬和平」時期;在這一時期裡,過去一直阻礙貿易的土匪和海盜行徑已絶跡,關稅壁壘也几乎全都消除。此外,帝國的富庶也促進了貿易的發展,特別是由於富裕的羅馬統治階級喜愛奇特的外國貨,又有錢購置。

因此,羅馬人和所有鄰近地區——北面的斯堪的納維亞、萊茵河對岸的日耳曼、多瑙河對岸的達契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貿易關係都很興旺。這對歐亞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過,影響最為重大的,還是和東方的貿易交往。東西方貿易關係的迅速發展,與公元前一世紀某希臘水手的發現分不開。他發現,季風可用來加快輪船來回橫越印度洋的速度(這很可能是一個重新發現,因為阿拉伯水手似乎早在希臘人之前便已知道這情況。

季風一詞就是從阿拉伯人的季節一詞派生來的)。每年十月至第二年四月,東北季風即冬季風從印度吹向東非,六月至九月,西南季風即夏季風以相反風向從東非吹向印度。現在,水手們可以順風直接橫渡大洋了,再也無須化費很多時間緊靠寬闊、弧形的海岸航行。一個商人從羅馬旅行到印度,包括陸上穿越埃及的時間,只需16個星期就夠了。



  
「羅馬」商人多半是希臘人和敘利亞人,他們不僅進行這樣的旅行,有些人還永久地在印度各城市安居下來;這已為印度的文獻資料所證實。「羅馬」商人隨身攜帶的主要是金幣,此外還有玻璃、 銅、錫、亞麻布和羊毛織品等,用來換取胡椒及其他香料、棉紡織品、寶石和他們最需要的。經由陸上絲綢之路運至印度諸港口的中國絲織品。有幾個更富有冒險精神的「羅馬」商人,即他們時代的馬可波羅,還進一步東越印度,于公元2世紀和3世紀到達緬甸、馬來亞、蘇門答臘,然後經馬六甲海峽抵達河內,進而終於和中國取得了直接聯繫。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聲稱自己是羅馬的官方使者。這種欺騙,漢朝廷無疑是能察覺的,因為他們帶來的帝國「禮物」僅僅是一些早已由商人買來過的、附近東南亞的產品。不過,奉獻「貢品」這一行為本身頗討中國人喜歡,因而,中國人很可能就允許這些西方人裝載可致厚利的絲織品而歸。

羅馬帝國與漢帝國之間的直接交往,似乎預示着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新時代即將來臨。人們也許會以為,在公元3世紀和4世紀時,歐亞大陸周圍諸海上的貿易量會空前增加。但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因為這時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內部動亂迭起,外部遭到了蠻族進攻。不過,雖然埃及和印度之間的貿易在2世紀以後衰落下去了,但印度和東南亞之間的貿易並未因此受挫。

在羅馬和中國因陷于困境而軟弱無能時,印度情況正相反,在笈多王朝公元320647統治下,正達到極盛階段。印度文明也如同第九章
中將提到的,這時進入了全盛時期,並對鄰近地區和國家產生着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對北疆以北地區的影響主要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對孟加拉灣對岸東南地區的影響則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見下一節

對古代遺蹟的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和東南亞的交往從遠古時代就已開始。公元一世紀時,由於受香料和礦物資源的吸引,前往東南亞諸島嶼和沿海地區的印度商人愈來愈多,兩地之間的交往也愈來愈廣泛。當時的印度文獻常提到商人們航海到黃金之地——蘇瓦那拜赫米的事,說那地方的人比較原始,主要靠種稻為生,沒有複雜的政治組織或較為高級的文化傳統:因而,當印度商人和冒險者要與當地的首戶通婚,在那裡傳播印度宗教和習俗,並強行控制他們的經濟時,也比較容易做到。這種大好機遇不僅招引來許多商人,也吸引了印度的婆羅門和武士們;結果,印度文化被大規模地移植到東南亞諸島嶼和大陸上,並有許多印度王國在那裡建立。

這一印度化的過程並沒有深深地滲透基層。在通常情況下;被印度化的主要是那些受外來移民影響的當地首戶;一般村民們除了須交納新王國統治者強征的苛捐雜稅外,他們的生活仍一如以往,沒有多大變化。雖然印度的影響有點兒表面化,但範圍極其廣泛。從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開始,到公元4世紀時,印度人已在遠離印度的婆羅洲和中南半島站穩腳跟。

開始時,那些島國很先選但將近公元三世紀末時,也許是海盜活動日漸猖撅的緣故,它們落後了。力量中心轉移到了印度移民可以沿著經馬來半島到中南半島的陸路而進入的大陸。

於是,在相當於今日柬埔寨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印度王國——坎布賈王國。當時的中國人稱它為扶南,他們留下的有關這一王國的記載清楚地反映了它的印度特徵。記載中說:「來自印度的婆羅門成員有100O多個。人們奉行他們的教義,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許多婆羅門成員因此在那裡居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