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亞里斯多德傳    P 24


作者:亞里斯多德
頁數:24 / 164
類別:傳記

 

亞里斯多德傳

作者:亞里斯多德
第24,共164。
什麼樣的知識才是智慧?亞里士多德指出:①通曉一切;②知道最困難的東西;③最明確地講述原因;④為自身而求取,而不為結果而求取;⑤在諸科學中佔據主導地位。這樣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哲學。追求這樣的知識必須是在有了溫飽,有了閒暇之後才能進行:由於對某些事物好奇而去探討,開始是對身邊不懂的東西感到好奇,繼而是對重大的事情,如月亮的盈虧,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事物的生成等表示驚異。一個感到困惑或好奇的人,會覺得自己知識不足,為擺脫這種困境就要進行哲學思考。顯然,這是為了知識而去追求知識,而不是為了其他的效益。
為求知而求知,這是最純正的古希臘精神。它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以做學問為手段,以做學問為當官的敲門磚是大不相同的(中國知識分子中一心做學問,不求仕途的也有,但不是傳統,不是主體)。為求知而求知,是顯得單調,因而有人就此說哲學枯燥無味,譴責哲學無用,甚至把哲學作為貧窮的代名詞,搞哲學求學問就意味著貧窮。亞里士多德反對這種觀點,他在《政治學》一書中講了一個故事,說明搞哲學同樣可以富有。故事說,米利都學派創始人、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通曉天象,有一年還在冬天的時候就預測到來年橄欖要大豐收,於是他將自己的錢租來了丘斯和米利都的全部橄欖榨油器。由於當時沒有人和他爭價,所以租金很低。到了第二年收穫季節,橄欖真的大豐收,自然需要很多榨油器來榨油。泰勒斯就按自己定的高價轉租榨油器,從而他獲得豐厚的利潤。這樣他就向世界證明哲學家要富起來是極容易的,如果他們想富的話,然而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①。西方世界第一個哲學家就這樣嚴肅地把哲學與錢分成互不相幹的兩件事。看重知識不自亞里士多德始。蘇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識」,把「知」與「德」、「無知」與「惡」相等同,認為人的頭等大事就是「認識自己」,這樣就會達到「我自知我無知」的境界,從而捨棄世俗,心無旁騖,專心求知。柏拉圖推崇哲學,說哲學家是那些喜歡洞見真理的人,同樣把知識看作比一切都重要。亞里士多德在先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求知是人的本性」這一響亮口號。他把人生的意義歸結為知識,把求知當作人性的表現,人格高低的象徵,這深刻地影響了西方人的求知態度。無疑,這是古希臘哲學家對西方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①參看(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52頁。


  
亞里士多德把求知的慾望歸結為人類的本性,說法不一定很確切,但絶無害處,只要我們正確理解,從積極方面去實踐,於人類進步是會起促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