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亞里斯多德傳    P 115


作者:亞里斯多德
頁數:115 / 164
類別:傳記

 

亞里斯多德傳

作者:亞里斯多德
第115,共164。
②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5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生物進化的概念。於1859年出版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不僅說明物種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出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神造說、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並給宗教以沉重的打擊。以後出版的其他著作,進一步充實了進化論學說的內容。
雖然他的生物學仍有一定的價值,也許是由於內容簡單、陳舊,只有生物史才去研究,而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的在中國不是很多,一些文章只是點到即止,未作進一步的分析。國外有些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作了一些論述,如德國學者E.策勒爾,英國學者喬納遜·伯內斯都是這樣做的。
既然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研究成就突出,介紹他的思想的就不能不列專章介紹。下面我們就根據策勒爾和伯內斯的論述簡介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說。


  
1. 理論探討


  
亞里士多德的一貫思想是運動取決於兩個條件,一個是主動的形式,另一個是被動的質料。質料是基礎,在生物中就是肉體,而形式是靈魂。如沒有肉體,靈魂則無以存在,靈魂不是某種有形體之物。靈魂與肉體的結合和形式與質料的結合是一樣的,它是肉體的形式,也是肉體的最終目的。肉體是靈魂的工具,靈魂是肉體的實現,靈魂離開肉體便不能存在,正如技藝離開技工便不能存在一樣。柏拉圖主張靈魂在它們賦予生氣的肉體出生前已經存在並在肉體死後繼續存在。亞里士多德反對這種觀點,他說靈魂根本不是那種可以繼續存在的東西,一個人死了,他的技藝、脾氣、性格怎麼能夠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