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亞里斯多德傳    P 123


作者:亞里斯多德
頁數:123 / 164
類別:傳記

 

亞里斯多德傳

作者:亞里斯多德
第123,共164。
與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反對用理性來壓制情慾。他認為情慾也是人的功能,人的活動,有存在的理由,應該得到合理的滿足。
亞里士多德不少思想觀點都是基本正確的,但一深入下去,繼續探討下去,就過了頭。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有幾處談到了,在幸福觀上,也有這個問題。
他認為幸福不僅是理性指導和調節感情慾望的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理性活動的結果。他說智德是純粹理性活動的產物,行德是理性活動表現在行為上所得的結果。智德是由於訓練而產生和增長的,是通過教育而獲得的,它既可教,又可學。而行德是通過習慣養成的,是人們長年累月實踐經驗的結果。智德高於行德。智德必須憑藉理性,而行德則是借助意志的作用。一般人都具有行德,但未必就有智德,智德是少數智慧之人所具有的。這樣,他在什麼是幸福問題上,認識就有了偏差。由於他把智德看成高於行德,那麼自然的結論是,由行德而得到的幸福不一定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從純粹思想的德性中得到的幸福才是最大的


  
幸福,亦即真正的幸福。這種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數智慧之人才能得到,而大多數普通人只能得到一般的次等的幸福。本來,亞里士多德是試圖通過智德和行德的說明來調和「快樂即幸福」與「德即幸福」這兩種幸福觀(當時希臘的兩種對幸福的看法),結果事與願違,似乎又與柏拉圖的觀點接近了①。


  
①參見周輔成主編:《西方著名倫理學家評傳》,周兆平、餘湧撰《亞里士多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4頁;葉秀山等編:《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2卷,汪子嵩撰《亞里士多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57頁;(德)E.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204頁;(英)G.羅伊德《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成長與結構》;(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第137-139頁。
2. 德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