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歧路燈    P 242


作者:李綠園
頁數:242 / 323
類別:古典小說

 

歧路燈

作者:李綠園
第242,共323。
二人攀談,不覺日已傍午,紹聞排列餚核果品,舉箸獻爵,鋪氈行禮。二公那裡肯受,拉不住,早已叩了下去。坐定說道:「小侄母親年過望六,戚友置屏相賀,再三推阻,適然小侄又生了一子,眾人堅執不依。說齒屆古稀,又有含飴弄孫之樂,定於次月十五日演戲稱觴。小侄想這屏文,非張老伯不能作。這金字須勞蘇二叔寫。所以粗具菲酌,叩懇座下,萬乞念我父親舊日交情,無外小侄是幸。」張類村道:「賢侄你央我作文,就失打算了。我一生不會說假話,我原是個八股學問,自幼念了幾篇時文,進了學。本經頌聖的題目讀了八十篇,場中遭遭不走。那四經不曾讀。《通鑒綱目》看了五六本子,前五代、後五代我就弄不明白。如何叫我作古文?前二十年,就不會作,即令作出,必帶時文氣。如今又老、又惹氣,只怕連時文氣息也不能夠有哩。賢侄為何不央你程大叔?他的古學淵深。只因他性情好古,怕見時文,所以他不曾高發。唯你婁老師家傳,經史古文固要淹貫,究之舉業功夫毫不間斷,此所以橋梓繼美。他如今濟寧做官,遠水不能解近渴,一定該央你程大叔。」紹聞道:「只因小侄一向所為失正,程大叔性兒剛直,小侄不瞞二位老伯說,竟是膽怯近前。所以今日不敢相央。」張類村道:「我替你央。」蘇霖臣道:「賢侄未曾央他,不如老兄你作了罷。」張類村道:「你只管寫你的金,包管有一通好屏文就是。老朋友還有幾個哩,說句話難說他不作。我再把家中老藥酒送上一罈,他不作,舍不的我哩酒。」蘇霖臣道:「若論寫屏,也要費個商量。我的字不堪,如何寫的?」張類村道:「我不敢作文是實話,你不敢寫屏是假謙。你能寫得兩家字,一筆王字,一筆趙字,誰不知道?省城各衙門對子,各店『經元』『文魁』匾額,那不是官長請你寫的?我只怕你眼花,下筆看不真作難。」蘇霖臣道:「若說衙門對子、匾額,那不過是應酬字,肥潤光澤就是好的。昨年欽差大人在西街尤宅做公館,縣公請我寫對子。大人過去,尤宅請客,就趁這對子。那一日兩席客,沒人不誇這對子寫的好。我身上只是肉麻。論起來,他們誇的是本心,我心裡難過是真情。各人自己良心,如何能昧哩。」張類村道:「字學我不在行,人人俱說你的王字好,比你寫的趙字還強。」蘇霖臣道:「這一發難為死人。趙松雪的字,我雖說不會寫,去今不遠,我還見過他的帖。若王字,並不曾見過他的帖,何憑空的羲獻起來?」張類村道:「我見你案頭有王字帖,都寫的極好看。」蘇霖臣道:「墨刻鋪子裡,單張八個大錢,裱成的五十文。那就是帖麼?老侄,叫我寫屏,要難為我出汗。」張類村道:「此處沒硃砂,雄黃也為貴。只要寫的肥,就壯觀。」張類村又向紹聞道:「還有一宗話要商量。這屏文後邊落誰的款,好順着他口氣作。」紹聞道:「既是老伯秉筆,就落上老伯款。若程大叔作文,就落上程大叔款也不妨。本是世交,自然言語親切些。」張類村道:「十二幅圍屏,摹本緞子泥金字,後邊落上祥符縣儒學生員某人頓首拜撰。不但你這個客廳掛不的,萬一有人借去用用,或是公館,或是喜棚,人家看見,還有傳虎頭鼠尾的奇景哩。」紹聞道:「文昌巷我外父的款何如?」張類村道:「休說什麼科副榜用不的,就是什麼科舉人也用不的,都是些半截子功名,不滿人意的前程。總而言之,上頭抬頭頂格,須寫得『賜進士』三個字,下邊年家什麼眷弟,才押得穩。這話原有所本:我嘗聽前輩人說,有一位老先生由孝廉做到太守。晚年林下時,有人送屏幛的,要請這位先生的銜,老先生斷斷不肯。子弟問其故,老先生道:『我讀書一場,未博春官一第,為終身之憾。屏幛上落款,只寫得誥授中憲大夫,這賜進士出身五個字白不得寫。我何必以我心抱歉之處,為他人借光之端?』此雖是這位老先生謙光,亦可見舉人、副榜、選拔、歲薦的功名,只可列與賀之班,不可擅撰文之位。若是秀才,不是每況愈下麼?」蘇霖臣道:「依我說,有一個人落的款,寫上婁潛老,豈不是一事而三善備麼?第一件,賜進士出身;第二件,現做濟寧刺史,可以寫奉直大夫;第三件,與孝移公舊稱莫逆,這個款,豈不是有情有緒?」張類村道:「很好,就是他。」

說話中間,珍錯雜陳,酒餚互勸,席已終局。二公各承允而去。



  
到衚衕小南院門口,張類村道:「我進去抱出小犬,大家看看。」蘇霖臣、譚紹聞門外等着。須臾,廚嫗抱出一個豐面明眸的相公,望見二人,就跳着笑。蘇霖臣接過來抱了,說道:「真正杜工部詩上所說,徐卿麒麟子也。」張類村道:「怕尿在蘇二叔身上。」急令接過去,早已紫蘇葉泡上童便半盞,兀自喜笑不祝蘇霖臣代為歡喜。


  

廚嫗抱的進去,三人同至衚衕口作別。張類村與譚紹聞復回至小南院門口,紹聞回家。張類村依舊進小南院,直待日夕,方纔回家。

此回單言類村、霖臣自道文字不堪入大雅之目,乃是虛中集益之道。有詩贊曰:片長薄技且漫誇,淬礪還需各到家;海內從來多巨眼,莫叫人笑井中蛙。

第七十八回  錦屏風辦理文靖祠 慶賀禮排滿蕭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