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峨嵋仙蹤    P 4


作者:還珠樓主
頁數:4 / 68
類別:武俠科幻

 

峨嵋仙蹤

作者:還珠樓主
第4,共68。
周淳道:「此去不是動武,人多了反而誤事。令嬡每日功課,正在進境的時候,不可荒疏。丟她一人在山,又是不便,大哥還是不去的為是。」

李寧知道確實如此,便任周淳獨自下山,約定有事可由趙燕兒捎信聯絡。



  
自周淳下山後,轉瞬秋盡冬來。李寧無事時常去山中練練氣,活動一下筋骨。這天李寧突然想吃野味,便帶著英瓊前去後山打獵。

峨嵋天下秀,只見崇崖翠嶂,峭壁雲橫,清幽已極。山上樹木蔥鬱,巨石林立,那石暈痕深淺,自然成章。纖塵不沾,溫潤如玉,蒼白相間,不著半點苔蘚。

二人登上一個巨石,石前一棵大樹,上有鳥巢。巢中有支小鷹,非常可愛。英瓊見了大喜,磨著李寧說:「爹爹,把這支小鷹捉來,給我作伴多好。」

李寧笑道:「你這孩子,天生萬物,豈是陪你玩的?」

英瓊嘟著嘴道:「看它孤孤單單的多可憐,萬一被蛇吃了怎辦?」

李寧一指天心,有一支老鷹正在空中盤旋。李寧道:「我兒不必過慮,不要說這裡地勢高亢,蟲蛇難攀,天上尚有父母維護。何況小鷹看似無助,它那幅爪牙,不是好惹哩!」

正在此時,李寧一眼看到巨石下草叢中,有白影晃動。那是一支白兔,李寧正擬舉箭,又見一白狐,俯首彎身匍伏在後。但見那白兔一閃,已鑽入洞中,白狐便藏身草叢,注視著洞裡白兔的動靜,一絲也不放鬆。

英瓊剛說了聲:「爹爹,快射那支狐狸!」只見天上那鷹,收翅束尾,如箭一般疾射而來。那鷹略一展翼,兩腿向前一探,十爪深深扣進狐狸的背脊。但聞嗚的一聲哀,老鷹猛一振翅,已經飛起半空。


  

父女二人,相顧愕然,半晌作聲不得。

李寧感慨萬分:「為父一生飄零,行俠仗義,竟不知自己是狐是鷹,更難料明日身在何方。」

李寧近來累興出家之念,偏生女兒年幼,又寄居山野,不論如何,出家絶無可能。長此以往,愛女前途難卜,倒不如遷回塵世,給她許個婆家。可是良友遠出未歸,總不能不告而去,每日為此煩惱,憂心忡忡,

周淳去了多日,並無音信回來,李寧好生愁急。

這日早起,李寧對英瓊說道:「你周叔父下山多日,蜀山高寒,不久大雪封山,日用物品便無法下山去買。我意欲再過一二日,便同你到山下去,買一些油鹽米菜臘肉等類,準備我父女二人在山上過年。到明年開春後,再往黃山去尋你周叔父的下落。」

英瓊在山中住了多日,很愛山中的景緻。加以近來父親為了防身,教了她一些基本功夫,練得狻有進展,恐怕下山耽擱了用功。本想讓父親一人前去,又恐李寧一人搬運東西費力。尋思了一會,便決定隨著李寧一同前往。

且喜連日晴朗,到了第二天,李寧父女便用石塊將洞門封閉,然後下山。二人在山中住了些日子,道路業已熟悉,便不從捨身岩險道下去。改由後山便道越過歌△溪,再走不遠,便到了歌△橋。

橋下百丈寒泉,澗中洪濤翻滾,驚心駭目,震盪成一片巨響,煞是天地奇觀。父女二人在橋旁賞玩了一陣飛瀑,再由寶掌峰由右轉左,經過大峨山,上有明督學郭子章刻的「靈陵太妙之天」六個擘窠大字。

二人又在那瞻仰片刻,才走正心橋、袁店子、馬鞍山,到楠枰,行向下山大路。楠枰之得名,是由於一株大可數抱的千年楠樹。每到春夏之交,這高約數丈、筆一般直的楠樹,枝柯盤鬱,綠蔭如蓋,蔭覆畝許方圓。人經其下,披襟迎風,煩暑一祛,所以又有木涼傘的名稱。可惜這時已屆冬初,享不著這樣清福了。

李寧把山中古蹟對英瓊談說,英瓊越聽越有趣。便問道:「爹爹雖在江湖上多年,峨嵋還是初到,怎麼就知道得這般詳細?莫非從前來過?」

李寧笑道:「你這孩子,一天只顧拿刀動劍,跳高縱遠,枉自給你預備了那麼多的書,你也不看。我無論到哪一處去,對於那一處地方的民情風土,名勝形勢,總要設法明剩。我所說的,一半是你周叔父所說,一半是從峨嵋縣誌上看來的。人只要肯留心,什麼都可以知道,這又何足為奇呢?」

二人且行且說,一會兒工夫便到了華岩堠。這時日已中午,李寧覺著腹中饑餓。英瓊便把帶來的乾糧取出,正要去尋水源,舀點泉水來就著吃。

李寧忙道:「無須,此地離山下只有十五里,好在今晚是住在城,何苦有現成福不享?我聽你周叔父說,離此不遠有一個解脫庵,那素齋甚好,我們何妨去飽飽口福?」

說罷,帶著英瓊又往前走了不遠,便到瞭解脫坡。坡的右邊,果然有一座小庵,梵唄之聲隱隱隨風吹到。

走近庵前一看,只見兩扇庵門緊閉。李寧輕輕叩了兩下,庵門開處,出來一個年老佛婆。李寧對她說明來意,老佛婆引李寧父女去到禪堂落座,送上兩盞清茶,便到面去了。

不多一會,經聲停歇,出來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尼姑。互相問過姓名法號之後,李寧便說遊山饑渴,意欲在她香積廚內擾一頓素齋。

那尼姑名喚廣慧,聞言答道:「李施主,不瞞你說,這解脫庵昔日本是我師兄廣明參修之所。雖不富足,尚有幾頃山田竹園,她又做得一手的好素齋。歷年朝山的居士,都喜歡到此地來用一點隨喜。誰想她在上月圓寂後,被兩個師侄將廟產偷賣與地方上一些痞棍。我不願將這一所清淨佛地憑空葬送,才趕到此間將這座小庵盤頂過來。現在小庵十分清苦,施主如不嫌草率,我便叫小徒英男作兩碗素麵來,與施主用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