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菊花與劍    P 196


作者:班尼迪
頁數:196 / 197
類別:文化

 

菊花與劍

作者:班尼迪
第196,共197。
海曼的書所比較的範圍小一點,主要是古印度和古希臘。這是她一九三六年在英國的一次學術講演。書的副標題是「一個對比的研究」。書分八章。一、引言。二、神學。三、本體學和死後學(或來世學)。四、倫理學。五、邏輯學。六、美學。七、歷史學和應用科學。八、西方和東方的表面「接近」。在書的「尾聲」中,作者說她的比較研究的目的並不是單純指出東西兩種文化體系中某些彷彿相似的特點,而是要著重指出,應當在兩個不同的「平面」上同時運動以求擴大眼界而達到比較接近冷靜(作者用了印度術語「寂靜味」) 的境地。她認為西方哲學是以人為中心的,她用的詞是「人類學的」,而印度哲學則恰恰相反,人不是中心,整個宇宙才是中心,她用的詞是「宇宙的」。因此,兩種哲學是在兩個「平面」上活動。換句話說,印度哲學是「集體主義的」,「非個人主義的」。所以歐洲人當前面臨兩種相反的解決道德、政治、經濟等問題的途徑:一是極端理性的,一是極端感情的。這兩種都是「人中心」。印度則相反,以無限為絶對而一切價值均為相對,故對人世變化無動於衷。她認為這是兩個「平面」上的運動。西方的不能有和諧而西方和印度不可能結合。我想,這位哲學家這時這樣高呼「寂靜味」('Sāntarasa,現代印度語中「寂靜」即「和平」)與和諧,一定是對古印度人在將近三千年前就三呼「寂靜」(各《奧義書》前後的「禱詞」中語)很有感觸的。難道她在一九三三年納粹登台與一九三九年開始二次大戰之間,在中國抗戰爆發的前一年,作學術講演時會對現實世界無動於衷嗎?就學術而論,她這本書自然不可避免地也有粗疏之病,那就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