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現代文學史    P 4


作者:網路
頁數:4 / 31
類別:文學史

 

中國現代文學史

作者:網路
第4,共31。
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現代派詩歌的出現,貢獻在於及時的感應着世界文學思潮的發展和流變,吸取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表現手法,並表達了現代人生的一些獨特的情緒,代表作《雨巷》,同時,30年代現代派詩人比較注重舊詩歌中的情韻,含蓄的長外,因此,30年代的詩人豐富了現代新詩的格局,提高了新詩的表現藝術,擴大了新詩創作的視野,特別是在探索中西詩歌審美追求的契合點上,開闢了一條現代新詩的發展道路。

⑷艾青,抗戰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詩人,是胡、郭以來現代詩歌的第二個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開創。他把胡、郭等人開創的現代自由詩的開放灑脫與新月詩人特別注重格律的規範化追求融合起來,加以重新的整合,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散文美、散體化的詩歌。



  
⑸以穆旦等人為代表的九葉詩派,40年代中後期。貢獻在新的時代社會條件下,及時的感受着時代發展的信息,同時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國現代派詩歌的營養,因此,他們追求詩歌的純粹的藝術性、實用性,注重詩歌本身價值,他們還追求個人與整個時代的融合,他們詩的詩情詩意、形式和語言都與傳統的詩不同了,他們用新鮮的感覺與新穎的看法來寫詩,是反傳統的,是有創新的。再聽錄音

註:⑴+⑵也是一道題「結合中國現代新詩的發歷程,闡述新月詩派新格律詩的理論和實踐所顯示出的意義」。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題「為什麼說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來的現代新詩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詩創作在中國現代新詩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是什麼?

就郭沫若的新詩創作本身而論,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都並不是最傑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貢獻在於,他首先徹底打破了中國傳統舊詩的格式,以真正的嶄新的現代詩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詩讓人們看過以後知道了什麼是現代新詩,讓人們看過以後知道了現代新詩原來是可以這樣寫的。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新詩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是什麼?


  

1)思想的豐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惡史,又是一部中華民族抗爭侵略者的覺醒史和鬥爭史,作品具有廣闊的史詩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抗戰時期,論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現了我們民族性格的種種情狀,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變化與昇華好的變壞,壞的變好,好的更好,壞的更壞。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創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終於完整地、系統地塑造刻畫了市民形象的群體,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構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體系。2)在藝術結構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運單線索發展的結構模式,而是眾多人物命運,眾多的情節線索,縱橫交叉,構成了一網狀的結構方式,極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份量和容納的空間。3)在語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貫之的北京方言口語推向更為純熟,更為豐富,更為生動準確地境地,該作可以稱為老舍的『語言庫』。

16、《邊城》所體現的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色?

1)<邊>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青年男女的情愛,祖孫父子的親愛,人們之間的友愛,湘西風俗風景的可愛,以及這些愛中藴蓄的美,融合在整個故事和人物之中,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美感。2小說不以曲折的情節取勝,而是看重作品的寫意性與抒情性,獨創出一種詩化的境地。《邊城》全書21節,每一節都是詩,也都像夢,然而又是現實,是夢與現實的協調一致。3結構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這類小說發韌于『五四』時期的現代抒情小說,並將其大大地推進了一步,影響了後來的許多作者。

名詞解釋

雙簧戲:11918年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這場「文學革命」、「封建復古主義」思潮鬥爭的序幕。2、 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者一封信,再由劉半農寫答信王敬軒的信予以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藉以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

文學研究會 被稱為「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 1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4、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5、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為人生、現實主義

創造社 1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發起人有郭沫若、鬱達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3、理論主張:尊重自我,注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特徵。為藝術,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