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寓言故事    P 33


作者:集體創作
頁數:33 / 35
類別:寓言故事

 

中國寓言故事

作者:集體創作
第33,共35。
從前,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他家裡養了一大群。時間長了,他能瞭解猴子的脾氣秉性,猴子也能聽懂他說的話。老頭兒愈發喜歡了,寧願減少全家的口糧,也要讓猴子吃飽。由於猴子的食量太大,老頭兒家裡的存糧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數量。就向猴子宣佈:「從今天早飯起,你們吃的橡實要定量,早上三個,晚上四個,怎麼樣,夠了吧?」猴子聽了一個個都呲牙咧嘴,亂蹦亂跳,顯出很不滿意的神色。老頭兒見猴子嫌少,就重新宣佈:「既然你們嫌少,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夠了吧?」猴子聽說早上從三個變為四個,都以為是增加了橡實的數量,一個個搖頭擺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樂。

【提示】
早上三個、晚上四個變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總數還是七個,猴子卻高興得眉開眼笑,以為吃的東西增多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整體,要看本質,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批評反覆無常的行為。


  

【原文】
宋有狙公者①,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③,充狙之慾④。俄而匱焉⑤,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⑥:「與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列子》

【註釋】
①狙公——養猴子的人。狙 ,猴子。②解——理解,懂得。③損——減少。家口——家中人口。這裡指家中人口的食糧。④充——滿足。⑤俄而——不久。匱 kuì— — 貧乏。⑥誑 kuáng——欺騙。⑦若——你,你們。芧 — — 橡樹的果實。

折箭訓子

南朝時候,少數民族吐谷渾tǔyùhún的首領阿豺有二十個兒子。有一天,阿豺對他們說:「你們每人給我拿一支箭來。」兒子們每人奉上一支箭。阿豺當着他們的面把二十支箭一一折斷,扔到地下。然後又讓兒子們每人拿一支箭給叔叔慕利延。他叫慕利延先拿一支箭把它折斷。慕利延拿起一支箭毫不費力地折為兩截。阿豺又說:「你把剩下來的十九支箭握成一把,一起折斷。」慕利延用盡全身的力氣都沒能折斷。阿豺指着這一把箭對兒子們說: 「你們明白了嗎?一支箭是容易被折斷的,一把箭就很難被折斷。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

【提示】
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條真理。這則寓言故事用極其生動的事例形象地說明了這條真理。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①。」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②:「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③?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④,然後社稷可固⑤!」—— 《魏書》

【註釋】
①奉——呈獻。②俄而——過了一會兒。母弟——這星指同母弟。③汝曹——你們。④戮 力— — 合力,共同儘力。⑤社稷 — — 古代用作國家的代稱。社,土神。稷,穀神。

鄭人乘涼

鄭國有個人躺在一棵大樹底下乘涼。太陽在運行,樹影在移動,他也在不斷地挪動涼蓆,免得被太陽曬着。到了晚上,月亮從東邊升起來,慢慢地向西邊運行,樹影也隨着緩緩移動。這個鄭國人還象白天一樣,不斷地挪動涼蓆,躺到樹影下去。結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濕了。

【提示】
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着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原文】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②。及至暮反席于樹下③,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④。其陰逾去,而其身愈濕。是巧於用晝而拙于用夕。—— 《苻子》

【註釋】
①孤林——孤樹。②徙衽 xǐrén——移動蓆子。徙,遷移。衽,蓆子。③反——同「返」。④濡 — — 沾濕。

鄭人買鞋

從前有個鄭國人想買一雙鞋。他怕買得不合適,先在家裡比照腳的大小寬窄剪了一張紙樣。這個鄭國人走了十幾里路到了集市上。那天是大集,趕集的人熙熙攘壤,分外熱閙。集上賣鞋的商販也不少,但是所賣的鞋子不是料子不好,就是式樣不新,鄭國人都沒看中。後來在一個鞋攤上,他終於看到了一種可心的鞋子。他往兜裡一摸,糟了,紙樣忘在家裡了。鄭國人連跑帶顛回到家中,取了紙樣,又呼哧呼哧趕回集市。但是,集市早就散了。他白白來回趕了幾十里路,還是沒有買到鞋子。事後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比比大小不就行了嗎?」他卻一本正經地說:「我寧願相信紙樣,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腳。」

【提示】
寧願相信根據自己的腳畫出來的紙樣,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是絶妙的諷刺。這樣的事情在人世間不一定真有,但是,墨守教條,相信本本,不看也不信活生生的現實,這樣的思想和行為,不是處處可以見到嗎?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①,先自度其足②,而置之其坐③;至之市而忘操之④。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反歸取之⑥。及反,市罷⑦,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⑧。」

—— 《韓非子》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