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甌北詩話    P 35


作者:趙翼
頁數:35 / 62
類別:文學評論

 

甌北詩話

作者:趙翼
第35,共62。
《盤澗圖跋》云:「紹興己卯、庚辰,予為福州決曹。」是是年春間,尚在寧德也。《祭周益公文》云:「紹興庚辰,予始至行在,與益公相遇,遂定交。」則以除敕令所入都也。先生自閩歸途,亦從溫、處經行,有詩記其事。云:「自來福州,詩酒殆廢;今北歸,至永嘉括蒼,無日不醉。」又有詩記紹興庚辰游謝康樂石門,王仲信為作《石門瀑布圖》。皆自閩歸杭之遊跡也。

三十一年辛巳 金主亮南侵,被弒於瓜洲。金世宗立,入都於燕。



  
先生年三十七,在敕令所,遷樞密院編修官。按本傳謂「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而先生子子ね跋語云:「紹興辛巳,及事高宗,累遷樞密使編修。」是樞院乃高宗所授。先生《輓汪茂南》詩云:「往者紹興末,江淮聞戰鼙。」自註:「先相公汪澈督師荊、襄,招予幕府;會留樞屬,不克行。」又《跋陳魯公所草親徵詔》云:「辛巳、壬午之間,予為西府掾。」西府,即樞院也。是樞院之遷,在紹興無疑。又《史館書事》詩云紹興辛巳,嘗蒙恩賜封,先生奏:楊存中不宜掌禁旅,非宗室外家,不宜封王。皆在是年。又《上執政書》,論文章開於道術。見文集。

三十二年壬午 高宗傳位於孝宗。

先生年三十八,自敕令所罷歸。孝宗即位。在六月。以史浩、黃祖舜薦,召見,賜進士出身,擢太上皇帝聖政所檢討官。本傳。按先生《跋曾文清奏稿》云:「紹興末,文清居會稽,予自敕局罷歸,無三日不見。」又作《復齋記》,亦稱是年自都下還裡。蓋是春夏間事。其因薦召用,雖不載月日,然是年十一月,上疏請信詔令,治其尤阻格者,記已在檢討任可知。皆孝宗初即位未改元之歲也。

又丙午《歲晚書懷》詩,自註:「紹興末,予官玉牒所。」蓋因修《聖政記》,故兼是官。有《玉牒所迎駕》詩。

孝宗隆興元年癸未

先生年三十年,在檢討任。正月二十一日,二府請先生撰《致夏國主書》。

二月二日,又請作省,招諭中原士民。見文集。金蒙城邢侵邊,殺我義民,既而被擒,朝議將置大闢。先生上書,謂彼能為其國儘力,宜免誅,以示中國禮義。閬州奏慶見,先生上書宰執,勿受其圖。和議將成,又上書二府,當與金人約:建康、臨安皆建都地。俱見文集。按先生《復齋記》又謂「隆興元年,某自都還裡,始與仲高遇。」又《王彥光見訪並送茶》詩云:「邇英帷幄舊儒臣,肯顧荒山野水濱。遙想解酲須底物,隆興第一壑源春。」則是年似又曾歸里。按先生方任檢討,何以又返山陰?豈乞假暫歸耶?

二年甲申

先生年四十。時曾覿、龍大淵用事,先生為樞密張燾言,燾遽以聞。上詰語所自來,以先生對。上怒,出先生通判建康,尋易隆興府。本傳。按本傳先通判建康,今集中並無建康詩,豈不久即調京口耶?先生《跋張敬夫書》,謂「甲申佐郡京口,張忠獻浚以督軍過焉,故常與其子敬夫游」。按浚歿於是年八月,則先生通判京口,必在春夏矣。又序《京口倡和詩》,謂「隆興二年閏十一月,韓無咎來省親於潤,予時通判郡事,故與倡和」雲。


  

乾道元年乙酉

先生年四十一。在鎮江。有《鎮江府城隍忠廟碑記》。

二年丙戌

先生年四十二。自鎮江移官,通判豫章。即本傳所云隆興府。《上陳安撫啟》云:「佐州北固,麥甫及於再嘗;易地南昌,瓜未期而先代。」七月,舟行星子縣,半日至吳城。見詩集。本傳謂「言者論先生交結黨人,力說張浚用兵,遂免歸」。先生在蜀,有詩云:「少年論兵實狂妄,諫官劾奏當竄殛。」正指此事也。

先生《幽棲》詩自註:「乾道丙戌,始止居鏡湖之三山。」而慶元三年《春盡遣懷》詩自注,則雲「予以乾道乙酉,卜築湖上。」蓋乙酉買宅,丙戌罷官歸,始入居之。嘉泰甲子有詩云:「曩得京口俸,始卜湖邊居。」乙酉正在京口。以京口俸買宅,正是年也。入居則丙戌耳。《開東園之路》詩云:「憶自南昌返故鄉,移家來就鏡湖涼。」是自南昌歸始居之證。

三年丁亥

先生年四十三。正月十四日作《崇恩禪院記》,系銜但書「通直郎」,而無職任,已罷官故也。

四年戊子

五年己丑

先生年四十五。是年十二月,差通判夔州。見《入蜀記》。

六年庚寅

先生年四十六。以閏五月起行,十二月二十七日到夔州。《將赴夔府書懷》云:「自從南昌免,五歲嗟不調。」蓋自丙戌至庚寅,凡五閲歲矣。

七年辛卯

先生年四十七。春間監夔州試,有《試院呈同舍》詩,有《將出院》及《拆號前一日作》等詩。作《王侍郎生祠記》,系銜書「左奉議郎通判軍州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

八年壬辰

先生年四十八。以夔州通判將滿任,上書虞丞相,預乞一官,得就祿。見文集。會王炎宣撫川、陝,闢為辦公事。本傳。按先生是年作《靜鎮堂記》,系銜書「左承議郎權四川宣撫使辦公事、兼檢法官。」蓋已作幕僚、去夔州任矣。

《送范西叔序》云:「乾道壬辰,予至益昌,始識范東叔,後月餘,與其兄西叔為僚於宣威幕府。」是年,北遊南山,望、萬年縣,皆以幕僚出使。見《靜鎮堂記》及《東樓集序》。

九年癸巳